現在糖尿病的患者越來越多,當你打開電視,打開報紙,走在街上,有關糖尿病的廣告到處都是,一般人們如果患上糖尿病的話,都會對生活喪失信心,自暴自棄。今天,我們一起來詳細的了解下預防糖尿病從減肥做起的原因!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西方化”改變,2型糖尿病在我國的發病率正逐年上升。據調查顯示,我國20歲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別達10.6%和8.8%,總體患病率已達9.7%,而作為糖尿病候選大軍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患病率更是高達15.5%。因此,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預防糖尿病,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本周我們專家談談如何從控制體重入手,預防、控制糖尿病。
專家介紹,除遺傳因素外,誘發糖尿病的“外因”有熱量攝取過多、活動量減少、肥胖、吸煙以及心理壓力過大等。其中,肥胖是2型糖尿病發生的高危因素,80%~9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超重或肥胖。bmi(體重指數)≥25,則糖尿病的危險性增加了5.5倍,bmi(體重指數)≥30則為25倍;bmi(體重指數)≥35,則患糖尿病的危險增加了72倍!肥胖患病率越高的國家糖尿病的患病率也越高。因此預防糖尿病需在“外因”上下功夫,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體重,養成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尤為重要。
管住嘴,選擇健康的飲食結構
陳耀主任指出,60%或更多的2型糖尿病可以得到預防。對於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來說,為了預防糖尿病,必須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控制飲食,宜選擇低熱量、高纖維素飲食,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糧。
肥胖者要減輕體重,控制飲食的攝入量十分重要。必須保持能量的負平衡,也就是平均每日能量攝入要少於每日能量的消耗。每個人每日的能量需要是不同的,受遺傳、環境、身體狀況和活動量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每個肥胖者每日的攝入量要聽從專業醫生的建議。陳耀主任強調,盡管每個人的飲食攝入量不同,但都必須科學膳食,以保證營養的平衡。首先是節食必須建立在平衡膳食的基礎上決定膳食模式;其次是將平衡膳食的觀點落實到生活中,養成習慣,並堅持不懈,才能充分體現對健康的促進作用,防止減輕體重後的反彈。
同時,超重和肥胖者應適量減少油脂攝入,比如每日20克以下。在選擇動物性食物時,要避免肥肉,應選擇魚、禽類。豬肉中的脂肪含量最高,純瘦肉中脂肪含量也可達20%。
邁開腿,堅持適當的體育運動
專家指出,2型糖尿病發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胰島素抵抗,而運動恰好可以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因此堅持運動對於2型糖尿病的預防也至關重要,每天保證至少運動30分鐘,可選擇散步、慢跑、游泳等運動方式。
專家強調,肥胖者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不拘形式,貴在堅持,而老年人特別要注意參加適合於自己的運動方式。以平地散步為例。如果一個肥胖者在日常生活之外,每天增加平地散步半小時,估計可消耗熱量約100卡,在不增加進食量的條件下,一個月使體重下降0.5公斤。一年則可達6公斤,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數字。
同時,體育運動不僅可以治療肥胖,還可以預防肥胖。以中老年人在20年間體重增加10公斤來估算,則每日僅增加體重1.4克,而這些熱量每天僅需多增加幾分鐘的跑步或登樓,就可以消耗掉,從而避免體重的增加,進而達到預防2型糖尿病的目的。
□相關鏈接
怎樣判斷是否肥胖
說這個人胖,那個人瘦,只是我們的肉眼觀察,並不十分准確。陳耀主任說,目前檢測肥胖的指標有3種,即體重指數、腰圍和腰臀比。
體重指數(英文縮寫bmi)主要是考慮身高和體重的兩個因素,其計算方法是:bmi=體重÷身高的平方。當bmi指標28kg/m2時為肥胖。例如一個人的體重是90公斤,身高是1.72米 ,bmi=90÷(1.72×1.72)=30.4,則屬於肥胖。
腰圍是測量脂肪總量和分布的綜合指標,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將男性腰圍>94厘米,女性>80厘米作為肥胖的標准。
腰臀比也是測量腹部肥胖的指標。測量腰圍和臀圍的比值,男性腰臀比>1.0,女性腰臀比>o.85則認為腹部脂肪堆積。
bmi是比較常用和直觀的測量法,老年朋友,你不妨先以自己的身高和體重計算一下bmi是否超標。
怎樣測量腰圍和腰臀比
腰圍(英文簡稱wc)是反映脂肪總量和脂肪分部的綜合指標,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方法是:被測者站立,雙腳分開25~30厘米,體重均勻分配。測量位置在水平位髂前上嵴和第12肋下緣連線的中點。測量者坐在被測者一旁,將測量尺緊貼軟組織,但不能壓迫軟組織,測量值精確到0.1厘米。任何評價肥胖的方法都必須包括腰圍測量,因為腰圍減少時,即使體重無改變也可顯著降低發病的危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男性腰圍>94厘米(2.82尺),女性腰圍>80厘米(2.4尺)作為肥胖的標准。根據腰圍診斷和檢測肥胖症,判斷哪些人需要控制體重,很少發生錯誤。腰圍高於上述標准可能會危害健康,bmi升高和向心性肥胖都會使腰圍增大。
通過上面的描述和說明,我想大家糖尿病從減肥坐騎的原因有所了解了吧,希望大家引起重視,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