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於過年來歷的故事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凶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准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當人們從深山會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2、有關於過年放鞭炮的來歷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3、有關於過年吃餃子的來歷
餃子原名”嬌耳“、,餃子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餃子,被稱為”湯中牢丸“或”馄饨“,但與今日的餃子是不同的。三國時,魏國張揖在《廣雅》書中說:”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偃月,即半月,就和今天的餃子一樣了;已是天下通食可見那時餃子已經有了相當久遠的歷史;而且是從”馄饨“發展而來的。到了唐代才把煮熟的餃子撈到碗裡吃。而春節吃餃子的風俗習慣開始於宋代,在那時被稱為”餃子“,”餃子“與”交子“諧音,交子是什麼意思呢?那時使用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當時的紙幣為”交子“,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吃”交子“,以圖財源廣進和吉利的意思。
在祭祀儀式當中,對人類生產生活不利的因素也被化解。臘八習俗起源於遠古的”八蠟“,即祭祀八種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神靈,祈求它們在來年為豐衣足食幫忙。這八種神靈中,不僅有天、地、帝王,還包括”昆蟲“,即主管昆蟲的神靈,以免蝗災等災害的發生。
拜年,是春節期間最重要、最普遍的活動。早在宋代,《東京夢華錄》中就寫到汴京元旦之際”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互相慶賀“。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記載的更加具體:”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谒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說到過年的娛樂,逛廟會曾經是歷代中國人的最愛。香飄四溢的各種美食、小吃,精湛熱烈的民間花會表演,蕩漾著陳年回憶的兒時玩具、年貨、工藝品,小攤上商販賣力氣的叫賣。
1、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飯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集體記憶,而大年三十的年夜飯恐怕是這個記憶裡最耀眼的章節。有人回憶上世紀60年代1角錢的年夜飯時不會覺得寒碜反而甜美;有人感慨還是幼時清貧的年夜飯最有滋味。那是因為,我們雖然清貧,卻擁有最大的財富——家人的關愛。
2、與親朋好友一起放鞭炮
依據民間傳說,年是蠻荒時代的猛獸,常滋擾人類圈養的六畜。為了將年逐走,人們用火燒竹子,這就是最早的”爆竹“,後來逐漸演化為”鞭炮“。
燃放鞭炮的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老百姓一年難得聚在一起歡樂一回,帶有喜慶元素的鞭炮自是不能缺席春節這一辭舊迎新的儀式。很多城市曾經禁放鞭炮,但後來又解禁。傳統習俗的力量可見一斑。
3、給自家貼春聯
春聯也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起源於桃符,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