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些朋友聚會,閒談中有一位朋友感慨:“以前特別渴望能來北京工作、生活,覺得這裡機會多、前景好,但現在感覺壓力很大,完全沒有了剛來時的興奮感。”
朋友以前在濟南工作,收入雖不高,也自有一番悠閒的滋味。後來,他千方百計調到北京,卻發現現實遠比想象中艱難:房價高,十幾年的全部收入也不夠買房;工作累,擠地鐵、乘公交每天都像在打仗;更關鍵的是,他沒有北京戶口,以後孩子上學怎麼辦?
生活中,像朋友這樣每日奔波勞累、前景預期卻並不樂觀的普通人不在少數。他們或者對高房價、高物價惶恐不安,或者因職業工作、結婚生子抓耳撓腮。一句話,總是過得不舒心。
一時的焦慮倒無所謂,長時間焦慮就會很痛苦;一個人焦慮可能是個人原因,一群人焦慮就是社會問題了。許多人有焦慮感,其嚴重性不言自明。關鍵是,我們應該怎麼辦?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成績有目共睹。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比較突出,貪污腐敗、分配不公等現象屢屢出現。在一些領域,讓人們覺得無章可循、不可預期,容易產生焦慮感、挫折感。
化解焦慮心理更需要個人努力。例如,相比改革開放前,我們的物質生活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這山望著那山高”,一旦看到周圍有人生活比自己強,一些人就產生不平衡心理。這種焦慮,不能都歸咎於社會吧?
焦慮,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求而不可得”。但我們要知道,社會資源是有限的,人們要想在自己生活領域拔得頭籌,必然面臨競爭。既然有競爭,就會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成功了自然值得高興,但失敗了也不必咬牙切齒。如果連這樣一個最起碼的正常心態都不具備,焦慮感注定會伴隨終生、無法排遣。
俗話說,求人不如求己。作為一個社會人,應該適應社會,而不是怨天尤人、無所作為。雖然現實生活中總有這樣那樣的約束,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我們要相信問題總能得到解決。只有提高自身能力,坦然面對壓力,才能讓自己生活得更快樂。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