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您现在的位置: 天天健康網 >> 健康生活 >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識

生活中的定律——馬太效應

    在《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麼說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它表達的是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在上面這個故事中,三個僕人原先的財富是一樣的,到最後卻相差懸殊。最終差距的形成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國王回來前,他們各自去做生意,這時的差距是他們自身因素(如努力)造成的;第二個階段是國王回來後,國王對他們進行獎懲,這時的差距是外界原因造成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第二階段外界因素的影響是建立在第一階段的結果的基礎上的,而第一階段的結果又取決於自身的因素,所以開始時自身因素的一點小差異導致了後來的差異,再後來,差異進一步放大,連鎖傳導使得馬太效應產生了。

    這就是馬太效應,它是由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在1973年正式提出的。“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作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莫頓用這句哈概括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在經濟上,馬太效應也反應了一種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對於莫頓說的這句話,這個例子將更好的解釋其中的意義:在同一個項目上,一個聲譽和獎項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例子也可以說明馬太效應,比如說:地價越拍越高,房子越漲越搶,越搶越漲。前一陣的股票熱現象,在股市狂潮中,最賺的總是莊家,最賠的總是散戶。於是,不加以調節,普通大眾的金錢,就會通過這種形態聚集到少數人群手中,進一步加劇貧富分化。

    馬太效應可以歸納於:“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對於領先者來說就是一種優勢的累計,當你已經取得一定成功後,那就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強者總會更強,弱者反而更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強者隨著積累優勢,將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所以你不想在任何所在的領域的被打敗的話,你就要成為這一領域的領頭羊,並且不斷地擴大。當你成為領頭羊後,即便你的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

    馬太效應除了解釋現象外,同樣還有消極和積極影響。名人更出名,就會導致某些名人喪失理智,居功自傲,在人生道路上跌跟頭,這是消極影響。而積極影響是,馬太效應也不斷鞭策無名者奮發,去追求和超越已有成果。劉翔奧運奪冠,一舉成名,打破了原本亞洲田徑弱者的地位;可隨著成名影響,更多的期待就壓在劉翔身上,又導致了劉翔在田徑場上時好時壞的發揮。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再者,當目標領域有強大對手的情況下,就要另辟蹊徑,找准對手的弱項和自己的優勢。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