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馬太效果主要可從這麼幾個方面來看:
其一,越是教授、專家,得到的科研經費多,社會兼職越多,各種名目的評獎似乎就是為他們設立的。現在,在科研領域存在這樣一種怪現象:科研經費的使用基本被壟斷,從立項、評選、經費分配基本由少數專家控制。盡管某些項目從立題到完成與一些專家沒任何關系,但是,無論立項書還是最終成果也必須將某些知名專家的大名冠與首位。這樣一來,一般學者的勞動果實都成了專家的“成果”,使少數專家成了科研寡頭。據說,某市級教育科研項目基本都是幾位知名評委瓜分。
其二,過度投資建設名校。眾所周知,國家對於教育的總投入是個定值,故對某些學校的投入過多必然造成對另外一些學校的投入不足。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些因投入充分而硬件和軟件占絕對優勢的學校想不成為名校恐怕都很困難;而那些投入不足的學校,則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陷入了發展的“瓶頸”。這種因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而造成的名校與薄弱校的格局一旦形成,必將不斷地被放大,形成所謂的“馬太效應”,即“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於是,資金、師資、生源嚴重地向名校傾斜,而薄弱校卻出現了人、財、物的全面危機。另一方面,就讀名校也成了一種身份符號,滿足了那些社會強勢群體對於社會分層,以確定自身的價值與優越感的需要,加速了名校與薄弱校的兩極分化。“馬太效應”的出現實質是社會強勢群體對於社會弱勢群體平等的教育權的掠奪,必將加速社會財富與權力的兩極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最終會引起社會的振蕩;它造成了局部的繁榮,卻扼殺了作為整體的教育的生命,就像癌細胞的過度繁殖必將危及到作為整體的人的生命,而人生命的喪失卻又使癌細胞失去了生存的基礎,最後也必與個體的生命一起消失,連局部的繁榮都將不可得。城市貴族子弟,自小得到的國家教育經費就多,國家將有限的教育經費基本投資在城市裡,高考得到特殊照顧的還是他們,相反,農村的孩子,尤其貧困地區的孩子,不僅在培養經費上嚴重受到歧視,在升學、就職等更遭不公平待遇。
其三,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給予不平等的待遇。按照在教育工作中,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師生間的感情冷漠,甚至帶有某種敵意,學生間的關系也不和諧,越是老師喜歡的學生,同學就越不喜歡,在班裡受到冷落。本來學生關系很好的學生,只因為老師表揚的多了,就使這些學生遭到同學的冷待。這與老師了解情況的片面和評價標准不正確有關。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