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有大量飲食養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飲食養生理論體系。漢代張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列有專篇,專門討論食療和飲食禁忌等相關問題。梁·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也說:“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逾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亦切。”將飲食與健康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飲食是生命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黃帝內經》中的很多篇章都有關於飲食對健康和疾病產生影響的論述,《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從生死的角度強調了食物的重要性。《太平聖惠方》雲:“安人之本,必資於食。食能排邪而安髒腑,精神爽志,以資血氣。”對於食物在體內的轉化過程,《壽親養老新書》中說:“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提出了食生氣、氣生精、精養氣、精氣維持生命活動的論點。但並非所有的食物都對人體有益,不適當的飲食結構又會對人體造成損害,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選擇適當的食物種類,維持合理的飲食結構是飲食養生首先需要研究的問題。
食物的性味與作用
中醫認為食物和中藥一樣,也有寒熱溫涼的不同性質和酸苦甘辛鹹的不同滋味,也可以通過其性味之偏調整髒腑的功能,如果食物的種類單一,就會造成人體髒腑功能的紊亂,所以食物種類的選擇一定要豐富多樣,谷肉果蔬的搭配要均衡合理。
關於食物的性味,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就做了深入研究,《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豬肉、栗、藿皆鹹。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毒藥攻邪。五谷為食,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不但描述了谷肉果蔬的性味功用和所歸的髒腑,還提出了“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強調飲食結構要多元,食性滋味要平衡。這段文字雖然只是舉例說明,但它依據五行學說,確立了不同食物與五髒的對應關系,因此,這段文字成為後世養生學家發展飲食養生學說的理論依據。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食物對人體的作用效果,如:味辛者散,味酸者收,味苦者堅,味鹹者軟,這就要求飲食結構不能單一,過食某類食物可能會因其食性之偏而損害髒腑功能。
隨著社會的進步,食物的種類逐漸增多,烹調技術也日趨精細,人們的飲食已經由原始的果腹發展到品嘗鑒賞,且酒類、茶葉等也越來越普及,所以歷史上有不少養生學家都根據自己所處時代的特點,對飲食養生的理論和方法做了不同程度的發揮,如明代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說:“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多肉食谷食則氣滯,多辛食則氣散,多鹹食則氣墜,多甘食則氣積,多酸食則氣結,多苦食則氣抑。修真之士,所以調燮五髒,流通精神,全賴酌量五味,約省酒食,使不過則可也。”不但指出五味太過對氣機的影響,而且還提出了酒升氣、茶降氣的觀點,豐富了中醫飲食養生的理論和方法。
飲食失宜是致病原因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認為五味對五髒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堅持食用某類食物,日久可以補益五髒之氣,即“久而增氣”;但若過久又會對髒腑造成危害,即“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所以飲食養生的一個難點就是要把握時間的長短,維持合適的限度。關於飲食結構對健康的影響,《靈樞·根結》篇有論述,曰:“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體柔脆,肌肉軟弱。”提出肉食為主的人其肌肉軟弱無力,健康狀況較差。一般而言,養尊處優、食物過於精美的人,其髒腑氣血的功能常常比較虛弱,因此《黃帝內經》的這種結論即使放到現在也仍然符合實際情況。
《黃帝內經》還有大量飲食失宜導致具體疾病的記載,《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認為化膿性疾病是因為長期進食膏粱厚味引起,說明《黃帝內經》時代人們就已經注意到偏嗜肥甘,能夠化熱生火,形成癰疽瘡毒的現象。《素問·通評虛實論》已經認識到糖尿病、中風等疾病與飲食肥甘有關,謂:“凡治消瘅、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這裡的消瘅主要是指糖尿病;僕擊、偏枯是指中風。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對飲食五谷的致病規律做了簡要概括:“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鹹多傷心,甘多傷腎,此五行自然之理也。”說明飲食不當對人體的損傷具有復雜性。
飲食結構宜多元化
由於飲食單一可以因其食性之偏影響髒腑功能,所以中醫養生非常重視飲食結構的多元化。《黃帝內經》的很多篇章中都有這方面的論述,如《靈樞·五癃津液別》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在說明飲食所化生的津液可以“內滲骨空,補益腦髓”的同時,也強調了飲食應全面,五谷不可偏廢。《素問·生氣通天論》雲:“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指出“謹和五味”是氣血流暢、身體健壯的前提條件,不但可以使筋脈柔韌、骨骼粗壯,而且還是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這裡的“謹和五味”就包含有食物種類宜多,營養成分要均衡的意思。
現代研究證實食物種類過於單一,可以造成多種營養障礙或代謝紊亂,所以《黃帝內經》這種強調飲食結構要多元的養生思想,按照現代醫學的理論分析,也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對現代養生保健仍然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指導意義。
總之,飲食養生的最基本要求是飲食結構合理,營養成分均衡,這就需要我們根據食物的性味特點合理調配食物種類,克服飲食的偏嗜,避免飲食傷正,做到“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