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曾有過把自己藏起來的念想?古希臘流傳著珀爾修斯(Perseus)隱身手刃女妖美杜莎(Medusa)的神話,中國古代有孫悟空使隱身法偷蟠桃宴仙酒的故事——這些傳說中的隱身法,帶有幻想色彩,但無一不代表了人無法企及的力量,具有無窮的誘惑力。
今時還有哈利·波特的隱身斗篷,延續著這一古老的渴望。現實中,我們常常撞見“隱身”:在QQ、MSN這樣的聊天工具中,在開心網的菜園裡。躲在暗處,偶爾關心下其他人上上下下,或持著剪刀,拿上一把剪刀去別家園子偷一束玫瑰——虛擬世界裡,隱身那麼容易,以至於我們快要忘記,科技界耗心費神,正在隱身技術上獲得突破性進展。
將於11月21日出版的《科學通訊》(Science News),封面是一堵磚牆前隱隱約約走過的隱身人。之所以選擇“隱身“這一話題,是因為英國皇家科學院(Royal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近日頒給專事隱身研究的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的物理學家奧哈茲(Ulf Leonhardt)一個獎項,支持他再接再厲,盡早化隱身幻想為現實。
當然,科學的發展,還遠未能夠讓“隱身衣”達到《哈利·波特》中隱身斗篷的神力。但科學家、軍事學家對隱身的研究從未間斷,尤其今年,頻頻有重大發現。
蓬蓬勃勃的隱身衣研究
人為何能看見物體?眼睛接受來自物體的光線,不同波長光線的強度比例不同,所見即為不同的顏色。對於不發光、不透明的物體,如對光線有吸收且對不同波長的吸收不同,則會呈現出不同顏色。所以,想讓物體隱身,有兩個條件:完全透明,與周圍介質的折光率相同或相近。
2000年,美國杜克大學教授戴維·史密斯領導的研究小組研制出一種網格狀材料,稱它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這一突破自然法則的發明,為隱身衣的研制奠定了基礎。
奧哈茲與倫敦帝國學院的教授潘德利(J B Pendry),成功用此法“隱身”了一個銅圓柱體,並將這一發現刊登在2006年6月23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這兩位科學家采用特殊材料:金屬、電路板材料的混合物如陶瓷或光纖合成物等等。這種材料吸收了特定的光線。因為人的肉眼感受不到比較微弱的光線,物體就像不存在了一樣。
一年之後,浙江大學國際電磁科學院博士陳紅勝與他的團隊撰寫了《電磁波與隱身衣的交互機理研究》一文。他的研究發現,完美的隱身衣,既不反射電磁波,但也不會吸收,因為無論反射或吸收,電磁波都會發生變化。陳紅勝認為真正的隱身材料,能夠做到讓電磁波“轉彎,繞著物體走”。這就像小溪裡的流水,經過一塊石頭時,溪流會繞過石頭後再合攏了繼續向前,就像沒有遇到過石頭一樣。
當然,隱身技術只能實現在某一頻率上隱形。電磁波從頻率上可以分為一段段,其中某一段可以被肉眼看到,那就是光波。肉眼見不到的隱身衣,雖然在光波頻率范圍內實現了隱形,但其他頻段的電磁波還是可以探測到其存在。同樣道理,能逃過雷達監測的隱形飛機,用肉眼卻是可見的,即在光頻下沒有隱形。
去年8月,美國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兩個研究小組,又分別用納米材料制造隱身效果,將隱身衣的研究又推進了一大步。所用的兩種方式,一種用納米金屬網狀結構逆轉光的方向,另一種采用的是纖細的納米銀線。科學家們稱其為“超材料”,因為它們的人工合成結構,具有自然存在物不具備的特性,比如說可以產生負折射率。
今年,在美國杜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劉若鵬,帶領他的團隊又發明了一種能使微波繞著走的隱身衣。據相關報道稱,他們設計的“隱形衣”外形如一條黃色的浴巾,由數以千計的類似人造玻璃纖維的“超材料”組成。
隱身何以誘惑我們?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對隱身的渴望,首先源於人內心深處的控制欲。心理學家、專欄作家孫未在接受CBN采訪時說,人們對隱身的希求,恰好是為了在人際交往之中尋求主動,或者在競爭和戰斗中占據優勢地位。這種控制周遭世界的欲望與生俱來。所以,“古今中外的作家們才會不約而同地涉及這個題材。”
自然界中也有諸多“隱身高手”,如八爪魚、比目魚、變色龍、竹節蟲、枯葉蝶等,它們的身體可以隨環境變化而改變顏色甚至形態,使外界難以辨認。荷蘭藝術家戴茜麗·帕爾曼,正是從中獲得靈感,拍攝了一系列“隱形人”的照片。或褲子、衣服和帽子都精心繪制上和街道台階一樣的紋理,或描繪上背後書架同樣的圖案,人就隱沒入背景中,渾然一體。
這樣的隱形,要與環境達到高度吻合,稍有變化,便會“暴露”。真正的隱形,是隱於人們變化的目光之下。
軍事學家對隱身研究有很高熱情,因為隱身的運動,可以提高戰斗能力。從2000年,史密斯小組的研究開始,到2007年杜克大學的研究,美國軍方一直對這項研究投以關注並給予很大的資助。
有人認為,在生活中,隱身衣可能帶來比如偷盜、欺騙、竊聽等問題,也有人擔心,隱身衣會成為各國軍事較量的另一個舞台。不過,誰知道呢?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