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胃是人體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我們將它分為贲門部、胃底、胃體、胃窦四部分。正常空腹時胃處於收縮狀態,胃腔比較小,進食後胃底首先處於舒張狀態,以後逐漸將胃底的食物輸送到胃窦並排空至十二指腸。胃部發生炎症、潰瘍和腫瘤時,勢必影響胃酸分泌,胃酸的殺菌作用和胃腸道的消化作用,所以易於發生腸道感染和吸收不良性腹瀉。發生胃泌素瘤時,胃分泌大量的胃酸,影響小腸的消化吸收,刺激腸道蠕動增強,可以引起腹瀉,大便呈水樣或脂肪瀉。
所以說“胃病”也可因引起腹瀉。腹瀉也許預示有胃病的可能。如果出現腹瀉,應到醫院進行面診,確定診斷後再用藥。
二、 胃部疾病是怎樣產生腹瀉的?
由於胃部疾病並發胃酸過少、缺乏或過多,或因胃大部切除術或胃次全切除術(subtatal gastrectomy)後,胃-空腸吻合術(gastojejunostomy)或胃-空腸瘘(gastro-intestinalfistula)等引起的腹瀉稱為胃原性腹瀉(gastroganic diarrhea)。常見的胃原性腹瀉按照發生機制可以分為
1. 胃酸過少(hypohydrochlorhydria)或缺乏(achlorhydria)。
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癌晚期,是由於胃酸減少或缺乏,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不易被殺滅,從而引起腸道內細菌過度繁殖,腸道菌群比例失調;細菌代謝產物增多還可以刺激腸道運動過速,影響消化酶的作用;細菌分解產物結合膽鹽,引起膽鹽相對不足,妨礙脂類物質的消化吸收等。
2. 胃酸過多(hyperhydrochlorhydria)
胃泌素瘤患者腹瀉主要是由於胃泌素瘤能分泌大量胃泌素,它能刺激胃酸分泌過多,從而刺激了胃蠕動和排空加速,消化道水、電解質和酶分泌增加,同時抑制了小腸的吸收,抑制贲門、幽門、回盲部括約肌的收縮和閘門作用等機制導致腹瀉。
3. 胃手術後和腸造瘘
由於胃癌、胃淋巴瘤或十二指腸潰瘍行胃大部切除術後,胃容納食物的有效體積明顯縮小,幽門管的切除,失去括約肌對胃內容物的限制作用,多數人在進餐後的數分鐘液體和半固體食物的排空率增加。據實驗觀察,約55%的食物是在進餐後5分鐘內被排空,此類患者常易發生傾倒綜合症。胃腸瘘患者發生腹瀉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食物通過短路直接進入遠端腸道,減少了腸內運行時間和消化吸收機會。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