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是指一個人從事有目的活動時,由於受到阻礙或干擾,個人動機或目的無法實現,個人需要不能滿足,而產生的緊張狀態或情緒反應。在學校,教師常常會遇到一些受挫折的學生:或是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信任,受到輕視覺得心裡委屈;或是自我感覺各方面表現很好,經過一番努力卻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等。不少學生因受挫而產生心理失衡,有的將小的挫折認為是大的失敗,從此一蹶不振,嚴重影響了自己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對受挫折的學生,教師應擁有一顆“關懷”之心,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策略,由淺入深地去緩解學生的心理矛盾。
情境遷移策略。學生受挫心理的產生和強化,與某些特定情境相關聯。改變情境,遷移學生的注意或興趣,可有效改變受挫折時的心情與態度;相反,重復受挫折時的那些情境,只能使受挫心理進一步強化。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發作時,大腦中有一個較強的興奮灶,此時建立一個甚至幾個新的興奮灶,便可以抵消或沖淡原來的興奮中心。學生受挫後,一般都比較激動,常常被挫折所困擾,或者急躁發脾氣,或者悶悶不樂。這時,教師可幫助他們避開挫折情境,轉移其注意力。如對性急的學生,當他火氣上湧時,教師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引導他做點別的事件,如外出散步、聽聽音樂、聊聊天或參加某項感興趣的集體活動,以此分散他的注意力。
情緒釋放策略。就是根據受挫折學生所積聚的情緒,創造一種新的環境,使受挫折學生可以自由地表達其壓抑的情緒,從而使他冷靜下來。消極的情緒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到有足夠“能量”時,便會“自行決堤”,造成危害。“堵”絕不是辦法,“疏”才是科學的心理輔導策略。教師發現學生受挫後,不應讓他“回家反省”,讓其苦悶壓在心裡,而應開辟適當的渠道任其宣洩內心的痛苦。在很多情況下,當學生心中有了不平之事時,教師應讓受挫折學生及時向他信得過的人(老師、同學、父母等)傾吐,並接受勸解。這些都無疑是宣洩釋放情緒的好辦法。但教師一定得注意,學生不良情緒的釋放要考慮時間、地點和方式,不能違背道德甚至法律。如有的家長當子女遇到不順心的事時,任其拿家裡的家具出氣,向自己出氣,向親戚長輩出氣,這樣的釋放方式,非但於事不利,反而會加劇受挫心理。
理智解脫策略。教師對待有挫折心理的學生,要從幫助學生出發,達到學生自我幫助的目的,即所謂的“助人自助”。因為學生的有些煩惱和挫折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如原有學習基礎很差卻想急於提高成績。對於此類受挫折學生,教師絕不能橫加指責或嚴厲批評,而應循循誘導,使學生從另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現狀。一旦學生學會了自我控制、自我調節,教師也就達到了“助人自助”的目的。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