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知道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麼嗎?誰都知道,老人最需要的是健康。老人除了生理健康之外還要心理健康。要保健康,除了老人自我保健以外,需要多方面的重視與關愛,尤其是子女的關愛。老人的健康是孩子們的幸福!在現階段,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今天,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精神慰藉。本文就子女對父母的精神慰藉方面談點看法。
許多子女學業優異,事業有成。這本身就是對父母的最大精神慰藉。但這還不算,出色的子女們,對父母滿懷孝心、愛心,不但對父母的物質生活關懷備至,而且給父母以種種精神慰藉:他們經常同父母促膝談心,問寒問暖,並有意識地勾起老人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對老人一生的功績與貢獻給以充分肯定和恰當評價;充分尊重和耐心聽取老人的意見和建議,並在歡聲笑語中求得共識;充分尊重和盡量滿足老人的興趣和愛好,並給以實質性的支持和幫助。如此等等,都是對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內容。處在這樣家庭中的老年人來說,可以真正稱得上美滿幸福的晚年。
人老以後,最怕孤獨。老年人生理機能衰退,心理極易失調,處於不穩定狀態,常出現失眠多夢、煩躁不安、喜怒無常、唠叨多語、郁悶多疑、自卑傷感、失落孤僻等生理現象,如不加調理,極易患病或死去。長壽學者胡夫蘭說:“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國家心血管病科研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副會長洪昭光教授指出,保持身心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心理平衡”就與精神慰藉息息相關。他指出:“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一切保障作用的總和。掌握了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人得病與健康,與心理狀態關系極大。人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影響。”醫學專家認為,悲觀、憂慮、激動、恐懼、困惑、絕望等情緒會刺激人的大腦,進而影響身體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和新陳代謝,會導致癡呆症、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腸胃病、癌病和其他各種疾病的發生。因此,給老年人以精神慰藉有時甚至比給老人以優厚的物質供養還顯得更為重要。當然,少數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給以精心照料,會給子女造成經濟上、精神上的極大負擔和壓力,然此乃作為子女的應盡義務。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標准是:一、生理健康;二、心理健康;三、適應社會狀況良好。後兩者無不與精神慰藉有關。在現實社會中,有些子女以為給父母以足夠的經濟供養即為孝子,其實並不盡然。因給老人物資供養是最起碼的道德准則,也早有法律規定。而精神慰藉(即“精神贍養”),也是法律所規定,但尚未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老年法》十二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這就要求首先對被贍養人具有深厚的感情。然而,有些子女長大成人以後,一改少兒時期那種對父母至高無上的親情,變得不願與父母溝通,在年老的父母面前無話可說,缺乏感情交流。即使同父母交談也只是三言兩語,父母問一句他答一句。不願意與父母拉拉家常、開開玩笑、下棋、打牌等,不能同老年父母建立深厚的感情(當然,這與有些父母總是以“尊長”自居,不尊重年青人的個性和特點,慣於用“訓斥”的口吻對待子女有關。這需另文論述),給精神贍養構成障礙。由於精神生活的需要,多數老年人能夠自尋其樂,如搓麻、下棋、打牌、跳舞、養花、釣魚、逗鳥、遛狗、逛街、會舊友、找同齡人聊天等等;愛好讀書的老人,則自己看書寫作;開明者上老年大學,參加公益活動,發揮余熱。他們就是這樣來充實精神生活,消除自身的寂寞與孤單的。以上這些,無疑不失為“老有所樂”的好辦法,作為子女應當給以積極支持。在當今社會中不乏有對父母懷有深厚感情的孝子、賢媳。例如:
永安市委黨史辦干部賴承光的母親曾懷岳,因她不願進城居住,在大湖鄉下一人獨居。賴承光退休前每周末回家陪伴,退休後毅然放棄城市生活,回到大湖鄉下老家陪伴照料母親,十數年如一日。現其母已100歲。賴承光堪稱永安有名的孝子。
1 2 3 下一頁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