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市紅十字會一項有關3000余例糖尿病調查顯示35歲至39歲的比例高達6.8%,明顯出現低齡化趨勢。糖尿病作為一種終身性疾病,由於目前尚無根治手段,因此如何更好地防治糖尿病成為人們日益關心的熱門話題。
“5+1”新模式 多年來,糖尿病經典的防治策略是飲食治療、運動、合理用藥、自我監測及糖尿病教育為主要內容的“五駕馬車”模式,但是實踐發現,“五駕馬車”的要求較多地停留在理論上,而只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且難以落到實處。絕大多數患者手中缺少自我管理的實用技能和措施,難以做到合理的治療、監測、飲食和運動。在中國如此龐大的糖尿病人群中,僅有不到1/3的患者治療比較規范,總體血糖控制水平差,達標率<10%,各種意外事件頻頻發生。患了糖尿病卻不堅持治療,說停藥就停藥,導致血糖飙升;血糖異常卻不以為然,結果出現並發症,甚至要截肢;不聽醫生建議卻盲目相信虛假宣傳,亂吃保健品,最終導致高滲性昏迷,被緊急送到醫院搶救……這些都是在醫院內分泌科急診中經常遇到的事。
作為一種時時刻刻都存在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糖尿病治療不可能是醫生始終守在患者身邊,很多事更需要患者自己來做。形象地說,在糖尿病治療中,醫生只是個引路人,發揮指導作用。但要控制好糖尿病,最關鍵的還在於患者自己。而這就必須要讓患者學會自我管理的技能,並在生活中體現出來。我們現在提出“五駕馬車+一個車夫”的糖尿病治療新模式,這個“車夫”就是指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通過自我管理這個“車夫”把飲食、運動、監測、藥物以及心理這“五駕馬車”運行好,保證“五匹馬”駛向正確軌道。這就特別強調患者本人在防治糖尿病中的關鍵作用,實現“以疾病為中心”到“以患者為中心”的新觀念的轉變。讓患者自己真正認識到糖尿病是一種什麼樣的病,它有多大的危害,它應該怎麼防,怎麼治。
心理調整的自我管理 糖尿病的病程中,疾病本身往往直接影響患者的性格和精神狀態,影響患者的行為和治療合作程度。研究發現,當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時,人們幾乎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或憂郁情緒,同時由於糖尿病患者需長期飲食控制、部分患者每天需注射胰島素,加上久病不愈以及可能出現各種並發症,患者常出現煩惱、失望和沮喪,對工作、生活和婚姻失去信心。糖尿病心理調整的自我管理主要是使患者正確對待糖尿病,采取既來之、則安之,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的做法來對待糖尿病,既不要特別緊張、焦慮,又不要滿不在乎,不當回事,實現與“糖”共舞,戰勝“糖凶”。
飲食控制的自我管理 管好“嘴”是糖尿病治療中最關鍵的部分,也是目前誤區最大、最難作到、最容易被一些人利用行騙的治療措施。管好“嘴”的關鍵是學會如何“吃”,主要是吃多少(控制進食量)的問題。但患者往往只知道要控制飲食,卻不知道到底該吃多少、怎麼吃、水果能不能吃、節假日又該怎麼辦?……因為缺乏實用的飲食自我管理技能,暴飲暴食不加控制,或者飲食控制過度因噎廢食的極端現象並不少見。飲食控制的自我管理就是使患者學會如何攝入適當的食物熱量,如何平衡合理的安排膳食結構;了解到管好“嘴”不只是單純控制主食,同時也要注意肉、菜、烹調油和零食;了解二兩米飯是多少,一兩肉是多少,一塊豆腐是幾兩;學會堅持少食多餐、定時定量進餐以及外出就餐和赴宴時注意節食,最終管好“嘴”。
運動調節的自我管理
運動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能夠增加心肺功能,起到降脂、降壓、降糖以及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等作用。但是糖尿病患者運動中還存在很多誤區,很多人以為運動量越大越好,發著高燒還要運動等等,結果適得其反,反而加重病情發展。糖尿病運動調節的自我管理就是要教會糖尿病患者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及運動量;當糖尿病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患有心髒病、高血壓等常見合並症時又該如何運動;了解什麼時候運動最好,什麼時候又不宜運動;知道當身體處在以下狀況時就該暫停運動了:①當血糖>14毫摩爾/升時;②當空腹血糖低於4.4毫摩爾/升時,應適當加餐後再運動;③當尿中有酮體時;④當足部或下肢感覺異常時;⑤當心悸、氣促、惡心、眩暈時;⑥視物模糊時。同時學會運動中如何避免出現意外傷害,尤其是防止低血糖的出現;學會運動和飲食、藥物三者間的關系如何相對平衡,此消彼長,靈活調節。
藥物治療的自我管理 藥物治療聽起來好象都是醫生的事,實際應該是患者和醫生共同的事情。現在很多患者到醫院看病,醫生問他吃什麼藥,講不清楚,有的吃了一兩年藥了,只知道白片、黃片,這種情況下醫生加藥和減藥都沒有辦法。再有一些所謂能夠根治糖尿病的藥品、祖傳秘方或者保健品的誇大治療,使得有些患者不加識別而胡亂吃藥,結果不僅對糖尿病病情控制不利,有的甚至還把肝髒、腎髒“吃”壞了。藥物治療的自我管理就是要讓糖尿病患者對基本的藥物有所了解,懂得藥物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的副作用,特別是懂得藥物的服用方法;打胰島素的患者學會胰島素怎麼注射、注射的時間、部位,出現問題怎麼解決;在醫生的指導下靈活掌握,學會在特殊情況下小范圍(劑量)的調整降糖藥量,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血糖監測的自我管理 治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要定期監測。有些患者每月到醫院做一次血糖監測,這不能完全反映平時血糖控制水平,也不能作為調整降糖治療的准確依據。血糖監測的自我管理就是患者要學會如何在家裡自己監測血糖;知道多長時間監測一次血壓,多長時間監測一次血脂、多長時間監測一次血糖;了解天氣驟然變化、精神緊張、生活不規律、飲食量增加或劇烈運動、合並感染以及頻繁發生低血糖等都會影響糖尿病的病情控制;知道定期到醫院檢查眼底、神經系統、腎功能、心電圖等。糖尿病監測的意義就在於能夠判定並掌握病情控制程度,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防治各種急慢性並發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並最終延長其壽命。
在德國糖尿病發病率高於我國,但是德國糖尿病患者對如何防治、自我管理十分重視,每逢周末,很多糖尿病患者便開始住進醫院,接受系統的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專業培訓。中大醫院內分泌科在國內率先創辦了“中大醫院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訓學校”,率先對糖尿病患者實行“5+1”糖尿病防治新模式。不少嚴重缺乏自我管理知識的糖尿病患者經培訓後開始重視日常飲食、運動、血糖監測及相關治療,病情控制越來越好,生活質量也大大提高,減少了並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