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是個老糖尿病患者,患病有10年了。這10年來,用他的話說是“深受糖尿病之苦”, 凡是跟“糖”沾邊的東西都不敢吃,吃餅干要選無糖的,吃芝麻糊要選無糖的。糖尿病患者真的有必要和糖徹底決裂嗎?我們一起來看看——
糖尿病患者必須與糖決裂嗎?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搞清楚糖尿病和糖的基本概念:糖尿病是一種多病因的代謝疾病,特點是慢性高血糖,伴隨因胰島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糖尿病的發生原因極為復雜,涉及到遺傳、環境、感染、基因變異、飲食等,至今未被醫學界完整清晰地闡明。
血糖是指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正常人血糖濃度相對穩定,飯後血糖可以暫時升高,但不超過10mmol/L,空腹血液濃度比較恆定,正常為3.9~6.1mmol/L。
糖的來源多種多樣 糖是人體的主要供能物質,也是人體最廉價的熱能來源,它被人體吸收後可直接被利用轉化為能量,保障人體正常的日常活動。也許有人說,吃肉、吃蛋不是也能提供熱量嗎?其實,飲食中蛋白質、脂肪必須在人體內分解為氨基酸、乳酸、甘油等,再通過肝髒的糖異生作用才能轉化成葡萄糖,所剩余的氮等殘渣還要通過腎排除。因此,選用脂肪、蛋白質來提供人體的能量,是最不經濟的,不但加重肝髒的負擔,而且長期大量的殘渣蓄積對腎髒也會有損害。所以,人類在正常生理情況下,約70%的能量是由糖提供的。可見,糖是人類所離不開的必需物質,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
然而,糖不僅僅是有甜味的白糖、紅糖、水果糖等。糖是一個大家族,其成員按分子結構分為3類: 單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雙糖,如蔗糖、麥芽糖、乳糖等;多糖,如澱粉、纖維素、果膠等。我們平時常吃的白糖、紅糖、冰糖和水果糖只是其中一種,它們來自於蔗糖,屬於雙糖,而人體的血糖並不僅僅是來源它們。血糖來源於3個方面:第一,食物。米、面、玉米、薯類、水果、乳類等,經胃腸道的消化作用轉變成葡萄糖,經腸道吸收入血液成為血糖。白糖、紅糖、冰糖和水果糖則包含其中。第二,儲存於肝髒中的肝糖原和儲存於肌肉的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入血。第三,非糖物質。即飲食中蛋白質、脂肪分解為氨基酸、乳酸、甘油等,再通過糖異生作用而轉化成葡萄糖。
由此可見,人體糖的主要來源是食物尤其是三餐中的主食(即饅頭、米飯等谷類食品)而不是通常認為的白糖、紅糖、冰糖和水果糖。研究發現,100克面粉或大米含約75克糖(碳水化合物);其次是瓜果、蔬菜,其中包括含糖量比較低的水果(每100克果肉含糖量 <10克的水果),如橙子、柚子、青瓜、西瓜、檸檬、枇杷、菠蘿、草莓、櫻桃、山楂等。通過主食攝入糖仍然不夠,才考慮食用白糖、紅糖、水果糖等來補充。作為糖尿病患者,每天也必須吃糖,嚴格的說是吃含糖的碳水化合物,而且要占全天熱量的50%~60%。
不是不吃糖,是合理攝入糖
再舉個例子:
假如有一糖尿病患者,身高175厘米,他的標准體重應為175-105=70(千克);按一般的消耗熱量每千克體重為30卡計算,該患者每日消耗總熱量=70×30=2100卡。假如按照碳水化合物量應占全天總熱量的60%計算,該患者每日吃糖的熱量為1260卡。把熱量還原成糖 = 1260卡÷4 =315(克),如果按100克米面含75克糖計算,把315克糖換算成食用米飯、饅頭=315克÷75克×100=402克(米、面)。該患者應每天吃8兩多米飯、饅頭,顯然是偏多。如果建議患者每天吃5兩米飯、饅頭,還剩下140克糖的需要量,可用別的食品來滿足。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攝入這剩下的140克糖需要量。是直接吃白糖、紅糖、水果糖、葡萄糖嗎?理論上講,糖尿病患者在上述情況下再吃140克糖,采用任何方式或吃任何食物都是可行的。因為每日的總熱量不超標。但我們要考慮糖尿病患者的胰島功能只有50%,這些通過加工過的糖,含糖量高,在95%以上,而且及易溶於水,食用後就很快被吸收,可快速引起血糖升高,而糖尿病患者的胰島功能差,不能很快地把血糖降下來,造成血糖的波動,對血糖控制不利。所以,糖尿病患者只能選用含一定糖份的食品,如瓜果、蔬菜等。這樣,糖必須經過一段時間,通過胃腸消化才能吸收,不會造成血糖快速升高,引起血糖波動。
迄今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吃白糖、紅糖、水果糖、葡萄糖會得糖尿病,但必須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一個成年人在正常飲食之外,每天直接攝入的白糖、紅糖、水果糖、葡萄糖等不要超過50克,應多吃些瓜果、蔬菜,要做到每日的總能量平衡,糖(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3大營養素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