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者認為老年人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這些疾病多數與肥胖有關系,因此老年人瘦了好。
反對者認為據美國和日本的研究發現,略胖的人反而更長壽,且老年人瘦了不利於抵抗疾病的消耗,因此老年人胖了好。
究竟該聽誰的?清代大文豪趙翼說,“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大家都在人雲亦雲,而我們自己必須有所決斷。
應該明確的是,研究胖瘦是為了長壽,這是看問題的出發點。立足於長壽,便有一問:“長壽與胖瘦有關嗎?”從以上反對者所舉的論據來看,美國、日本的調查均支持長壽者中胖人多一些,看來長壽與胖瘦有關。那麼,反過來再诘:“胖或者瘦必然會長壽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影響壽命長短的因素非常多,任何單一因素很難具有決定性。清代大學者方苞注釋《論語》時說:“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古人更有為現代人熟知的《十叟歌》,通過記述十位老人每人以一個養生秘訣得享長壽的故事,教人以養生的妙法。十位老人,十種方法,“若能遵以行,定能益人壽”。可見,長壽之法千千萬萬,胖或瘦雖然與長壽相關,但並不是胖或瘦就必然長壽。
如何正確理解胖瘦與長壽的相關性呢?
首先,不刻意追求胖瘦。
老年人由於體質特點、生活習慣、精神情志、所處環境、有無疾病等各不相同,因此體形必然有所不同,甚至存在較大差異,這是生命的個性化特點。老人從眾心理尤重,見到別人瘦得精神,或者胖得富態,往往千方百計要與之看齊,這恰恰違背了生命活動規律。不少人自中年始,由於生活習慣的變化和衰老帶來的脂肪代謝能力的改變,身體會“發福”,皮膚、肌肉會出現松弛,這是正常生理現象。因此,老年人不要刻意追求“泯然眾人”,只要自身體重在正常范圍之內即可。要知道,自身生命自然形成的形體胖瘦程度,往往最適合“自己”,才能帶領“自己”走向長壽。只要不是過胖、過瘦,或乍胖、乍瘦,再能做好定期體檢,就不必苛求某種體型。
其次,嚴防突然消瘦。
美國一項調查認為,老年人如果突然出現體重下降,很可能是阿爾茨海默氏症(老年癡呆症)的先兆。從醫學角度來看,如果老年人日常習慣沒有變化,體重卻快速減輕,說明必然存在一種因素在快速消耗人體的儲備,這往往是罹患疾病或已有疾病加重的外在反應,此時必須高度警惕,及時到醫院進行全面檢查。這時如果掉以輕心,甚至“因瘦而喜”,付出的必然是健康甚至壽命的慘痛代價,值得警惕啊!
最後,鍛煉不能少。
老年人需要鍛煉,應該鍛煉。每個人,在人生任何階段,只要能形成規律的鍛煉習慣,都有益於生命健康。尤其如果能在40歲真正到來之前,形成鍛煉習慣並堅持一生,可謂養生珍寶。故此,不論老年人體型如何,哪怕是很瘦的老人,也應該“引挽腰體,以求難老”,只是鍛煉形式建議用舒緩一些的傳統體育運動。現代還有更簡單的運動鍛煉,就是廣場舞,最適合中老年人,男女不限。
總之,雖然“老來瘦”為習慣所喜,但老人養生切不可盲目求瘦。胖瘦都是表面現象,長壽才是根本目標。“瘦”與“壽”音同畢竟字不同,含義迥異,老來瘦未必“老來壽”啊!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