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府立大學教授今井佐惠子課題小組日前宣布,他們根據一項對照研究發現,就餐時先吃點蔬菜再吃飯,不管有無糖尿病症狀,都有助於降低血糖值並減少其變動幅度。今井佐惠子認為,只要用餐時稍加注意進食順序,就能幫助預防生活習慣病。上述消息經新華社發出後,引起國內讀者特別是糖尿病患者的留心和關注。
先吃菜後吃飯降血糖有無科學道理?國人與北美人群飲食結構差異會導致什麼結果?什麼樣的飲食順序對糖尿病患者最有益?帶著這些百姓普遍關心的話題,筆者近日采訪到了正在加拿大研修深造的大慶油田總醫院內分泌科趙宏博士。
“時下,有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與‘糖’相關的疾病——糖尿病、糖調節受損。糖尿病的病因是由於胰島素抵抗及胰島素分泌不足,這是一個和‘吃’密切相關的疾病。”趙宏開門見山地指出,在糖尿病治療的“五駕馬車”(糖尿病教育、飲食、運動、藥物、自我監測)中,飲食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吃什麼、怎麼吃之類的問題,也就自然成為專家潛心探討的課題。
趙宏介紹說,日本學者對糖尿病患者用餐順序的建議是,先進食占每頓食量一半的蔬菜、蘑菇、海藻等,然後進食肉、魚、大豆、乳制品等含蛋白質的菜肴,最後進食米飯、面包、面條和芋薯類碳水化合物,以及部分水果。
今井佐惠子等人發現,糖尿病患者組中,如果是先從米飯等碳水化合物開始吃飯,就餐過後兩小時,其血糖值平均達每百毫升195毫克;若先吃點蔬菜再吃米飯,這一數值則是每百毫升160毫克。後者顯示血糖值明顯降低,且變動幅度也減少了很多。在健康人對照組中,研究小組也發現先吃蔬菜或先吃飯對血糖值的類似影響。對此,北京醫院的營養師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順序也曾提出與日本同行近似的建議:蔬菜-主食-肉類-湯。
趙宏指出,上述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順序不管是蔬菜-主食-肉類-湯,還是蔬菜-肉類-主食,其共同點都是推崇首先應進食蔬菜。其可能的原理是,蔬菜裡面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可延長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時間,從而延遲糖分在小腸裡的吸收,進而延緩了餐後血糖劇烈升高。另一種可能的原因是人們的習慣往往開始吃得多,那麼哪種食物升高血糖速度較慢,則應該先吃、多吃哪種食物。
趙宏說,根據營養均衡的原理,如果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所占比例固定的話,則與以上飲食順序可能矛盾——如果蔬菜進食過多,則勢必影響主食及其他食物的總量。並且完全把所有的食物全部分開來吃,與我們目前的飲食習慣明顯不同,中國人喜歡烹饪,在此過程中會把很多原材料混到一起,很難做到每樣東西分而食之。不過,趙宏也認為,如在飯前先進食一些生的高纖維蔬菜是有益的,也是可取的。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類型糖尿病患者,其體重指數、胰島素缺乏程度、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升高程度均有所不同,其血糖的變化就會有很大的差別。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體重指數偏高,1型糖尿病患者體重指數偏低。對糖尿病人群,趙宏並不主張越瘦越好。要保證營養均衡,就要注重個體化飲食支持,而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來說,營養均衡尤為重要。倘在確保營養均衡的前提下,多吃蔬菜或先吃蔬菜能對血糖有控制的話,自然會益處多多。
此外,中國人和北美國家的人相比,兩者飲食結構有很大的差異,中國人以進食碳水化合物為主,所以餐後血糖升高更為明顯;而北美國家的人以進食肉類食物為主,因而空腹血糖升高顯著。加拿大食品指南曾對不同年齡組的人推薦了每日應進食不同食物的份數——即對食物用“份”計量,每個糖尿病患者都有一套稱量食品份數的小杯,分別用於稱量澱粉類食物、肉類、蔬菜、水果、液體等,並且每人有一份食品圖表,標示清晰明了,如蔬菜吃幾份、米飯吃幾份、肉類吃幾份、奶類吃幾份——此舉簡單易行,對我國糖尿病患者個體化飲食指導亦有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當然,是否嚴格控制飲食順序,怎樣有益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仍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趙宏指出,目前也有學者提出在用餐時增加咀嚼次數,可以較快獲得飽腹感,以減少食物攝入總量。這些想法為糖尿病患者形成專門、簡潔、實用的飲食規律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民以食為天’,如何讓糖尿病患者既享受舌尖上的樂趣,又對疾病的治療有益處,並且在早期發現血糖異常時就能迅速而正確地調整飲食規律,值得醫者為之攻關和探索。”趙宏如是說。
(責任編輯:王健淇)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