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營養應均衡
《內經》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也就是說,“民以食為天”,但是怎樣“食”卻是有講究、有學問的。《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因此提出了“謹和五味”的養生原則,強調只有五味調和才能使人“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長有天命”。
這一點,就是強調膳食營養應均衡。《紅樓夢》中賈母秘訣除心態“仁慈”、“樂觀”外,在飲食上不貪食、不偏食,注意避免肥甘油膩,並定期吃齋,適時采取饑餓療法,平素亦很注意“饑飽適中”等也是重要的方面。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素問·痺論》也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可見過分饑餓,會使人精氣不足,而飽食亦易損傷腸胃,致人以病,甚而能釀痰生火,導致氣滯血瘀,加速衰老,晚餐過量為害尤甚,因此,民諺就有“吃飯留一口,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說法。孫思邈也講“已饑方食,未飽先止”,這些都是有道理的。
有人曾對著名長壽之鄉——江蘇如皋市幾位百歲老人的飲食特點做過調查,他們最根本的秘訣在於:粗細搭配、葷素搭配、遠近搭配、涼熱搭配,充分保證了身體能量和營養結構的均衡,從而為延年益壽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飲食應以清淡為宜,“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這是國人的傳統飲食結構。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飲食結構也不斷西化,因結構不合理而引起的病症越來越多。俗話說,病從口入。實際上,臨床上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尿酸、脂肪肝等病症都是吃出來的。因此,《素問·髒氣法時論》中說的“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至今仍是我們值得遵循的飲食均衡原則。
四季飲食宜調和
春 從中醫養生理論上講,春季陽氣生發,人為適應自然界,也應隨時補充體內陽氣,以順應其生發之勢。但也需注意,生發太過則易化火。故在陽氣生發的春季,為防生發太過,在膳食方面還需注意以清淡為宜,不宜大量食用油膩煎炸之品。否則積熱在裡,肺胃火盛,上熏於口,則易致口腔潰瘍等疾病。
早春時期,人們在飲食上應當多吃一些雞肉、動物肝髒、魚類、瘦肉、蛋黃、牛奶、豆漿等營養品,以及蔥、姜、蒜等溫性食品,以驅陰散寒。春季中期,可適量食用大棗、蜂蜜、山藥之類滋補脾胃的食物。春季晚期,應以清淡飲食為主,除適當進食優質蛋白類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以及綠茶,防止體內積熱。
夏 中醫認為,夏屬火,氣通心。夏季有慢性病的人,特別是心腦血管病患者,應多加注意,即使患感冒,亦可能由呼吸系統而轉至影響心髒,乃至於危及生命。故於盛夏之季,更宜服用益氣強心、化瘀通脈、扶正祛邪的藥物。民諺有“東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之說,夏天吃姜,不僅可以暖胃,符合中醫“春夏養陽”之說,而且可以振奮心陽,有助於對心髒的保護。
秋 秋季總是以燥氣當令,燥邪最易傷人肺氣,這個季節,對於患慢性支氣管炎的病人來講,更應注意保養肺髒,如多吃些“秋梨膏”,亦可用玉竹煲湯,百合煮粥,芝麻、核桃仁和蜂蜜調服等,以滋陰潤肺。《內經》講秋冬養陰,即是此意。
冬 冬季為蟄藏之令,此時服用滋補肝腎的藥物,可以增強腎髒藏精的作用。我國自古就有冬令進補的傳統習慣。腎氣、腎精充足旺盛,則體力自然充沛,抗病能力自會增強,來春也就不會或少生溫熱性疾病。而且冬令進補,還可以起到促進年少者生長發育、年長者益壽強體、延緩衰老的作用。
編輯推薦:
湘菜菜譜 椒麻四季豆的做法
自制養生四季茶,OL健康好幫手
一年調養在於春 四季食療滋補心肝肺腎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