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寒風凜冽的冬天,又到火鍋盛行時,人們圍爐小坐、開懷暢飲的同時,往往會將由吃火鍋而引起的疾病拋至腦後,如寄生蟲病、口腔粘膜損
害等。今年以來,隨著人們對生涮這種吃法的熱衷程度與日俱增,把前幾年還不怎麼好發的痛風病“吃”成了冬季常見病。
痛風病隨著火鍋盛行而“倚瘋作邪”,入冬以來,上海某醫院曾在一日內即收治了好幾例因吃火鍋而引發的急性痛風性關節發作病例。面對趨之若鹜的美食愛好者,醫生提醒: 還是古訓說得好,“病從口入”,火鍋的確好吃,但在吃這種傳統美食時一定要以健康為原則。
“嘌呤”導致“痛風”
除了體質、疲勞等因素外,海鮮、動物內髒、蘑菇和酒都是引起痛風病的“罪魁禍首”。因為帶來鮮美味道的“嘌呤”人體不能過多承受,而它就是導致痛風病的“禍首”。
有關專家說,如果過多的“嘌呤”不能排出體外,尿酸就會在血液中沉積,痛風病就是因此引起的。初起時經常是莫名其妙的腳趾“扭”傷,反復出現紅腫疼痛,如果得不到控制,尿酸就會進一步引起關節變形,直至腎髒損害、功能衰竭。
痛風屬於“富貴病”,患者中85%都肥胖。目前,痛風病患者多為收入高、運動少、應酬多的白領上班族,發病年齡從以前的50歲以後提前到目前的30歲左右,經常是在一次豪華的海鮮宴後,第二天清晨突然發病。我國的痛風病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罕見病變為常見病的。
目前能確定的是,海鮮、肉類、動物內髒、蘑菇、酒、濃茶和咖啡含“嘌呤”較多,需要節制。不少人誤以為“不吃肉只喝湯”情況會好一些,但因為“嘌呤”能夠充分脫落到久炖的湯中,所以痛風病往往在各種鍋、煲類菜肴熱賣的季節高發。
寧捨三鮮莫吃太燙
第二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教授、第九人民醫院口腔內科主任周曾介紹,每年入冬後,因為信奉“一熱當三鮮”的火鍋文化,口腔疾病患者一些人也迅猛增加,比平常多出15%以上。
周教授說,吃火鍋引起的口腔疾病主要與口腔粘膜有關。因為火鍋濃湯的溫度可高達120℃,取出即吃的話,很易燙傷口腔、舌部、食道以及胃的粘膜。一些本來就有復發性口瘡的人,吃了火鍋後容易上火,其口瘡發生機會因此又多出好幾倍,或者原有的口腔粘膜炎症出現加重症狀。如此反復,還會誘發食道癌變。
他說,最危險的是那些患有口腔粘膜白斑或扁平苔癬等癌前病變的人,火鍋的高溫和調料的刺激,都會使這些病情加重。所以,吃火鍋千萬不可心急,最好能夠做到“寧捨三鮮,不要太燙”。
不做寄生蟲的“宿主”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防治科主任蔡黎研究員介紹,在1995年到1998年的4年間,上海市感染肺吸蟲的病人呈逐年上升之勢,原因就是那時生猛海鮮盛行,寄生在蝦蟹等海產品體內的肺吸蟲趁機轉移到了人體內。1998年以後,生猛海鮮不再盛行,上海市的肺吸蟲病人也直線減少。
據數據顯示,近年,因吃不潔豬肉而患上囊蟲病的占了70%,因吃不潔蝦蟹而感染肺吸蟲病的占20%。
所以,蔡黎研究員建議,吃火鍋的時候一定要將肉切薄、多燙,蔬菜要多沖洗,並且最好是到大商場、菜場購買火鍋用料,因為這些地方的肉、魚、菜在安全檢疫上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