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行經感冒及其證治
中醫所說的感冒,相當於西醫的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咽喉、鼻腔部,受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粘膜急性炎症。其中病毒引起的占90%,常伴有細菌感染,表現為明顯的上呼吸道炎症症狀,如鼻塞流涕、噴嚏、咽干癢痛、咳嗽音啞等。也可伴有惡寒發熱、肌肉酸痛的症狀。中醫則認為,感冒的發生主要由於起居失宜、勞累過度,或氣血耗傷等原因,致使人身衛外功能降低,從而感受外界風邪所致。在婦科疾病中,有些婦女的感冒症狀常常在月經來潮前或經行期間出現,月經干淨後即逐漸緩解。這種病症,稱之為經行感冒,也稱觸經感冒。如明代醫學家岳甫嘉《妙一齋醫學正印種子篇》說:婦人遇經行時,身骨寒痛,手足麻痺,或生寒熱,頭痛目眩,此乃觸經感冒。
經行感冒在臨床並不少見,其特點是,每至經期必發病,經後則逐漸緩解。如果只是經期偶患感冒,並非每月必見的,即不屬於本病。此外,經行頭痛或身痛,雖然也有周期性發病的特點,但不伴有上呼吸道症狀以及惡寒發熱的表現,因而也不屬於經行感冒的范疇。
經行感冒的發病機理,總的來說與內科的感冒病大體相同,但因與月經周期有關,故而又有其自身的特點。一般說來,大凡平素體質較弱、腠理疏而不密者,當經行期間,由於血液下注,氣隨血洩,以致體力益虛,衛氣不固,故而易為風邪侵襲而發病。《內經》說: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就是這個意思。腠理乃是指肌肉皮膚的紋理。中醫還認為,風是六淫之首,百病之始,常可兼夾其它外邪犯人。如風夾寒則為風寒感冒,夾熱則為風熱感冒。另外,也有因平日感受風邪未即發病,邪氣潛伏於肌腠之間,稱為伏邪。當月經來潮,衛氣虛弱時,伏邪乘虛發難,於是引起感冒症狀的發生,叫做伏氣為病。
經行感冒的病變部位,主要在鼻、咽喉及皮毛。鼻為肺之外竅,咽喉為肺氣出入之通路,皮毛為肺所主持。《雜病源流犀燭》說:風邪襲人,不論何處感受,必內歸於肺。因此,無論風寒或風熱之邪,都會首先犯肺,從而出現肺失宣發,氣道不利,以及衛氣郁遏,營衛失和的病理變化,並出現種種感冒症狀。
經行感冒的治療原則基本與內科相同,但畢竟是經行期間,因而也還要考慮到經行血虛、衛氣不固的病理特點。一般可按風寒、風熱兩種證型予以辨證施治。
風寒證
其病機為素體虛弱,經行期間則氣血益虛,衛氣不固,風寒之邪侵襲肌表,因而皮毛閉塞,肺氣不宣。其症狀表現為:每至經期辄發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涕,咽癢咳嗽,頭痛身痛等。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治療宜用辛溫解表,和血調經法,可選用荊防敗毒散合四物湯加減(荊芥、防風、羌活、獨活、前胡、桔梗、杏仁、川芎、當歸、赤芍、熟地)。方中荊、防、二活等解表散寒,合前胡、桔梗、杏仁宣肺止咳;又以當歸、熟地養血,川芎、赤芍調經。全方解表調經,兩兩相顧,比較周全。若鼻塞流涕較重者,再加蒼耳子、辛夷花;咽痛、口干者,加黃芩、天冬。
風熱證
本證的形成,因素體腠理不密,值經行期間,衛氣虛弱,不能固護肌表,以致風邪侵襲;或因內有伏熱,值經期風邪與內熱相結,致使肺失肅降,毛竅開洩而成。臨床表現為:每至經期辄發熱自汗,微惡風寒,頭疼鼻塞,咽痛咳嗽,涕濁痰黃,口渴欲飲,舌紅苔黃,脈浮而數等症狀。治療則用辛涼解表,和血調經法。可用銀翹散合四物湯加減(銀花、連翹、荊芥、豆豉、薄荷、桔梗、前胡、牛蒡子、生地、當歸、京赤芍、丹皮)。方中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荊芥、豆豉、薄荷辛透表邪;桔梗、前胡、牛蒡子宣肺利咽;當歸、赤芍、丹皮、生地和血調經。若痰黃而稠者,加瓜蒌皮、枇杷葉;咽痛較重者,加元參、馬勃。
以上方藥可在經前3~5天開始服用,至月經來潮後1~2天停服,如此連續治療3~5個月經周期。平時則應注意調補氣血,以增強抗御外邪的能力。例如,素體氣虛,衛表不固,肌腠疏松而表現為易汗出者,可服用補中益氣丸(成藥),或玉屏風散(防風、白術、黃芪)等,意在益氣固表,抗御外邪侵入。對於血虛氣弱,平時表現為體倦無力者,則需補血為主,可用當歸補血湯(當歸、黃芪)或人參養榮湯(白芍、當歸、陳皮、黃芪、肉桂、人參、白術、甘草、熟地、五味子、茯苓、遠志)等,以養血和營,增強體質。此外,尚應注意經期的保健,如忌食生冷、不要淋雨、涉水等,以預防感觸外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