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傷風,外感表症。別名:普通感冒
定義及釋義
感冒是由鼻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引起的輕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 因
中醫病因
感受風邪:風邪襲人,不論何處感受必內歸於肺”(“《雜病源流犀燭·感冒源流》),而風性輕揚,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風邪侵襲人體,先入肺衛。體虛邪湊 :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平昔元氣虛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謹,即感風邪。亦有飲食勞倦傷及脾胃,致脾肺氣虛;中虛衛弱,不能輸精於肺,肺氣虛則不能輸精於皮毛,致表衛不固,腠理疏松,易感風邪而發病。亦有素體陽虛、陰虛或病後、產後調攝不慎陰血虧損,復感外邪而發病。
西醫病因
感冒最主要病原為鼻病毒(rhinovirus),該病毒屬小rna病毒科鼻病毒屬,直徑約15~30nm,無包膜的20面體球形顆粒。外有蛋白衣殼,由vp1、vp2、vp3、vp4種。4種多肽組成,核心為單股線型rna,大約編碼7500個核苷酸。人鼻病毒已發現的血清型超過120種,某些動物鼻病毒也能使人感染發病。成人感冒約有20%~50%由鼻病毒引起。
除鼻病毒外,人冠狀病毒(human coronavirus)、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和腺病毒(adenovirus)等,也是普通感冒較常見的病原。冠狀病毒、rsv和副流感病毒均為有包膜的rna病毒,冠狀病毒和rsv僅有1個血清型;副流感病毒則有1、2、3、4型,約有20%~30%的普通感冒是由這些病毒引起,且在四季均有發病,秋冬季較為多發。腺病毒則為dna病毒,共有42個血清型,在我國,與人類呼吸道感染有關的多是1、2、5、3、7、11型,約占普通感冒的3%~7%。
流行病學
常年發病,冬末春初多見。
成人平均每年患由鼻病毒所致的感冒1次左右,小兒則高達3一4次。
病人與帶病毒者是傳染源。通過飛沫或手傳播。鼻病毒感染後中和抗體持續不久,因此免疫力短暫。
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存在於急性期病人和帶毒者呼吸道分泌物中,經過氣溶膠向周圍人群傳播;或因直接或間接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手帕、毛巾、玩具),經手→鼻或手→眼途徑感染和傳播。
發病機理
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粘膜,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進入細胞內,在其粘膜上皮細胞和周圍淋巴組織中增殖致病。一般病毒侵入部位即是致病部位,多數無病毒血症,故稱“表淺性感染”。但所產生的毒素對全身器官有廣泛作用。病毒在上呼吸道粘膜細胞內增殖、播散,導致粘膜充血水腫和炎細胞浸潤,粘液分泌增加,上皮細胞壞死,纖毛運動障礙。而這些病變一般僅限於上呼吸道。少數情況下,可能延及下呼吸道,致使細支氣管和肺泡的上皮細胞和肺泡巨噬細胞發生出血性壞死和脫落、肺間質水腫和炎細胞浸潤。呼吸道上皮細胞的破壞又使其對細菌性繼發感染的抵抗力降低,而容易合並細菌性感染。
病機探微
感冒、流感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在祖國醫學屬“表證”和“外感熱證”。病邪侵入人體,先從肺衛開始,風蒸之邪多從口鼻而入;風寒之邪則多從皮毛而入。其認識素有“傷寒論”和“溫病論”兩種,初期病位於表(肺衛)按“傷寒”(六經)則屬於太陽經表證(表熱);按“溫病”,(衛、氣、營、血、三焦),衛分相當於人體的肌表、皮膚、上呼吸道、頭部,故稱“溫邪上受”即“衛分熱證”。是溫病的初級階段,亦相當於“傷寒”的“表熱”。太陽經俞不利,衛氣與之抗爭,衛陽之氣不能暢於外,故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咽疼咳嗽等肺衛之證。太陽經絡邪阻不舒,則頭痛身重,關節酸痛。肺主皮毛,上通於鼻,外邪犯肺,則氣道受阻;肺氣上逆則咳嗽;鼓邪外出則噴嚏;邪逼液出則流涕。咽喉屬於肺系,受風寒則癢,熱郁則痛。若正不勝邪,內侵胸脅、肺胃,則謂“氣分熱證”,亦相當於陽明經腑證和裡證。
診 斷
中醫診斷
辨 證:
1.風熱型: 發熱重惡寒輕,頭痛,有汗,口渴,咽干且痛,小便短赤,苔薄黃,脈浮數。
2.風寒型: 惡寒重發熱輕,身痛較重,頭痛,無汗,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痰稀,四肢酸楚,苔薄白而潤,脈浮。
3.兼證
(1)夾濕:身熱不揚,頭暈目脹,四肢困倦,骨節痛重,苔白膩,脈弦滑。
(2)夾暑:除見風熱及夾濕之症外,雖汗出而身熱不解,心煩,尿赤,苔黃膩,脈濡數。
(3)夾燥:除見風熱之症外,鼻干唇裂,口舌生瘡或干咳無痰,舌質赤紅,苔黃少津,脈細數。
西醫診斷
診 斷:由於鼻病毒的血清型太多,且多種病毒可導致普通感冒,因此病原學檢查不切合實際。
病 史:潛伏期2天左右。
症 狀:常以咽部干癢、疼痛為起病的早期症狀,無發熱或僅有低熱。體溫在38℃左右,伴有乏力、畏寒、頭痛胃納不佳、便秘等全身症狀。隨即出現噴嚏、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狀。
體 征:
鼻分泌物初為稀水樣,量較多,2~3日後變得粘稠,呈微黃色。可有流淚及結膜充血,咽部干癢、微痛,或有聲嘶干咳,見咽部充血及扁桃體腫大,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部分病人伴發口腔粘膜潰瘍及唇邊疱疹。
實驗室診斷:細胞學檢查 鼻咽部吸取物沉渣或鼻咽拭子塗片,采用姬姆薩或蘇木素-伊紅染色,光鏡檢查可發現柱狀纖毛上皮細胞壞變(簡稱ccp)及細胞漿或胞核內包涵體(嗜酸性或嗜鹼性)。
血象 在急性期,一般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略有減少,分類比例正常或淋巴細胞相對增加。少數病人在病初1~2日內白細胞總數及中性比例增高,數日內迅速降至正常或偏低。
預 後
普通感冒和單純型流感預後良好。流感病毒肺炎或(和)繼發細菌性肺炎,發生在嬰幼兒、孕婦,原有慢性心肺疾患和老年患者預後較差,可能因心衰和呼吸衰竭而導致死亡。與流感相關的reye綜合征,病死率高。
並發症
可因繼發細菌性感染,發生鼻窦炎、中耳炎、局部淋巴腺炎、支氣管炎和肺炎等,亦可導致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的急性發作。
治 療
中醫治療
治法與方藥:
根據病情,辨證施治。
1.風熱型 治宜辛涼解表、宣肺洩熱。以銀翹散加減(金銀花、連翹、貫眾、淡竹葉、牛蒡子、鮮蘆根、桔梗、芥穗、薄荷、甘草)。
2.風寒型 治宜辛溫解表,宣肺散寒。以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防風、柴胡、前胡、羌活、桔梗、川芎、白芷、葛根)。
3.風兼暑濕 治宜疏散風邪,清暑利濕。以藿香正氣散(藿香、蘇葉、白芷、桔梗、半夏、茯苓、白術、陳皮、生姜)或香薷飲(銀花、連翹、香薷、扁豆花、佩蘭、藿香、厚樸、六一散)。 4.風邪兼燥 治宜疏散風邪,清肺潤燥。以桑杏湯加減(桑葉、杏仁、沙參、川貝、豆豉、栀子、薄荷、山豆根)。
中藥:
1.鮮蔥白5節、生姜5片,水煎服。
2.通宣理肺丸:每服1~2丸,日服2次。
3.感冒清熱沖劑:每服1~2包,日服2次。(以上適用於各型感冒或流感初期)
4.藿香正氣丸(水丸),每服6g,或藿香正氣水每服10~20m1,日服2~3次。(適用於暑濕型外感)
5.其它尚有板藍根沖劑、重感靈等。
西醫治療
1.一般治療和對症治療
(1)臥床休息,多飲水,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進食後以溫鹽水或溫開水漱口,保持鼻咽及口腔清潔。
(2)高熱煩躁者可予解熱鎮靜劑,如阿斯匹林、魯米那、安定等。不必應用糖皮質激素。解熱藥用量要適當,以防大汗淋漓甚至虛脫。持續高熱或頻繁嘔吐飲食不佳者,應適當補充液體。
(3)咽喉炎症較明顯,或干咳較重時,以生理鹽水霧化吸入(重者,在溶液內加入可的松20mg/100ml),每日3~5次,每次15分鐘。
2.抗病毒治療
(1) 病毒哩(virazole):有較廣譜的抗病毒活性,對各型流感病毒、rsv、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可根據病情選擇給藥方法:①局部用藥,病毒唑溶液(2~5mg/m1)滴鼻每2~3小時1次,或霧化吸入每日3~4次。②全身用藥,病毒唑口服(每日1000mg,分2~3次);靜脈滴注(每日10~15mg/kg加入10%葡萄糖溶液內,分2次緩慢靜滴)。療程3~5日左右,早期應用效果較好。
(2) 金剛烷胺(amantadine)和甲基金剛烷胺(rimantadine):只對甲型流感病毒有效。金剛烷胺每日200mg(小兒4~5mg/kg)分2次口服,療程3~5日。有口干、頭暈、嗜睡、失眠、易激動和共濟失調等副作用。甲基金剛烷胺抗流感病毒活性較金剛烷胺約高2~4倍,副作用較少,用量為每日100~200mg,分2次口服。
(3) α-干擾素:具有廣譜抗病毒效應,可采取霧化吸入、噴霧或滴鼻等方法局部應用。
3.抗菌治療 對未合並細菌性感染者,一般不予抗菌藥物。急性滲出性咽炎,如不能排除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在及時留取咽拭子培養之後,可予以青霉素治療,然後再根據培養結果和病情變化加以調整。
其他治療
病情輕者,選用1、2種中成藥或中西藥復合制劑或以簡易驗方治療。病情重者,按辨證分型服用湯劑,同時加用病毒唑等抗病毒藥物;高熱驚厥者加用解熱鎮靜劑;咽喉炎症較重者,予以霧化吸入。合並細菌性咽炎或肺炎者,應針對病原選用抗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