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您现在的位置: 天天健康網 >> 健康生活 >  >> 健康飲食 >> 飲食誤區

健康傳言不靠譜:酸鹼體質造概念

“喝豆漿導致乳腺癌”、“酸性體質是萬病根源”……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一些既無權威出處,又無科學支持的健康“警告”便會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並被網友們火熱傳播。有些說法已經流行了很多年,甚至被傳成了“真理”;還有些新的傳言則打出各種吸引眼球的標題,在養生節目和保健品廣告的熱捧中迅速傳播,嚴重影響著百姓生活。下面,小編就告訴大家一些健康傳言的誤區。

傳言一:人有酸鹼體質之分。近幾年,“人有酸鹼體質之分,只有呈弱鹼性才健康”的養生新說法持續火熱。它標榜用鹼性食品去中和體內的酸性,最終改變亞健康狀況。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腎內科谌贻璞教授表示,現代醫學中根本沒有“酸性體質”、“鹼性體質”這些詞。正常人體內的酸鹼度(pH值)穩定在7.35—7.45之間。中國營養學會前理事長程義勇教授則告訴記者,體質上不會存在酸鹼的差別,人體有幾大平衡系統,它們可以維持人體內的酸鹼平衡,並且這種平衡的狀態不會被單純的食物所影響,比如吃酸性食物不會使身體變成酸性。程義勇表示,按照化學分類鑒定食物酸鹼性的做法沒有問題,但一些人把簡單的概念誇大了。把酸性體質看作百病之源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這種謬論已經傷害了很多人,不少優質蛋白、谷物都被歸為酸性食品,人們不敢食用,結果造成營養不良。大家在選擇食物時完全沒必要從酸鹼性的角度考慮。

傳言二:食物搭配忌諱相克。“土豆牛肉不能一起吃、火腿配牛奶致癌、小蔥拌豆腐沒營養……”在網上盛傳的“食物相克表”中,羅列的食物搭配禁忌有數百種之多。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表示,因為個人體質不同,所以飲食上的顧忌也有很大差異,這種絕對、統一的相克說一點不科學。比如傳言“土豆牛肉相克”,說兩者在被消化時所需的胃酸濃度不同,會延長食物在胃中的滯留時間,最後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實際上,土豆所含的澱粉只能在小腸中被消化,而牛肉等食物中因含有蛋白質,可延緩澱粉進入小腸的速度,從而避免了血糖過快上升。另外,還有一些“食物相克”是由於不恰當的解讀造成的。比如“豆漿雞蛋相克”,主要是由於生豆漿中含有妨礙蛋白質消化的胰蛋白酶抑制劑,如果豆漿煮透,和雞蛋、牛奶同吃不會有任何問題。范志紅還提醒,也不必太過拘泥一些生拉硬扯的“良配”,最要緊的是針對自身體質進行調整。

傳言三:吃東西能“以形補形”。“吃魚眼補眼、吃羊腰補腎、喝牛奶豐胸……”這些“以形補形”的說法在坊間甚為流傳。軍事醫學科學院營養研究室王冬蘭教授認為,“以形補形”要辨證看,比如核桃能補腦是因為其中含有營養物質,而不是因為形似大腦,只是簡單地把形狀與功能掛鉤的說法並不科學。此外,還有很多食物被明顯誇大了效果,如常說的“喝骨頭湯能補鈣”,實際上骨湯裡的含鈣量非常低;吃魚眼也不能補眼,因為在加熱狀態下,魚眼所含營養素的細胞分子已經被破壞,根本起不到作用。王冬蘭提醒,一些錯誤的、無根據的說法大家一定要少用、不用;即使正確的、有道理的說法,也要先根據自身的體質和病情特點來判斷是否合適自己,再辯證使用。比如被認為能補腦的豬腦,實際上適合用腦過度的青少年食用,中老年人和一些慢性病患者要慎用,因為豬腦裡的膽固醇和脂肪含量都很高。

傳言四:各種各樣的“食物致癌說”。“喝普洱最易得胃癌、喝豆漿可導致乳腺癌……”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吃某種食物致癌的說法。《美國臨床營養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某些食品可能致癌的說法多半經不起推敲,因為並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廣西營養學會副理事長馬力平教授也表示,可以簡單地將食物分為動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和加工食品三種,對於常吃的、新鮮的、單純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人類都吃了幾千年了,幾乎不存在致癌的可能性。但是,有些食物在特定情況下確實會產生毒素,加工類食品中的一些非法添加劑也存在致癌爭議,但毒素的積累需要到一定劑量才會對人體產生作用。以後大家遇到類似傳言時,可以先問自己幾個問題。比如“這種食物的有毒物質含量有多高”、“這種食物我是每頓都會吃嗎?”需要提醒的是,生活中確實有三類食物要遠離,首先是腐敗變質的食物;其次是煎炸燒烤類食物;最後是含有多種添加劑的加工食品。

傳言五:食物掉色一定是染的。生活中洗草莓時水呈紅色,洗黑米時水變黑,人們不禁懷疑這一定是被染過色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解釋稱,食物掉色是種很常見的現象,主要是由食物中色素溶解引起的。首先黑米、紫米、桑葚、草莓、藍莓等食物中均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色素,這些紫黑色食物遇水掉色,並不一定說明是被染色。其次,食物的完整程度也會影響掉色程度,比如完好的草莓基本不掉色,破損的則掉色嚴重。第三,水溫越高色素溶出也越快。不過,生活中有些食物掉色要特別注意,比如干海帶等干菜過分翠綠要小心;西紅柿、紅辣椒如果在水中發生掉色,則說明含有人工色素。辨別食物是否染色,首先要看外觀。黑米、黑芝麻等天然食物的黑色籽粒顏色深淺不太均勻,染出來的黑色則深淺一致,表面沒有自然光澤。其次要剝掉外皮看顏色。黑色糧食類食物除去種皮,裡面應該是淺色的。另外,還用黑芝麻、黑豆等在紙上劃一道,如果顏色很淺或沒有,就說明沒有染色。

傳言六:微波爐加熱能致癌。“微波爐加熱會讓食物的分子結構發生改變,產生人體不能識別的有毒分子。”這種“微波爐致癌說”在網絡上流傳已久。對此,范志紅指出,微波只是加熱食物中的水分子,食物本身並未發生化學變化,不會產生致癌物。國家家用電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綜合檢驗部主任魯建國告訴記者,只要產品合格,微波爐產生的輻射和食品安全風險,都在人體可接受范圍內。消費者更應關注如何正確使用微波爐,如忌加熱時間過長,忌將普通塑料容器、塑料袋等放入微波爐加熱。

隨著人們對健康知識的日益渴求,越來越多的健康內容成為傳言中的主題。對此,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社會醫學與健康教育系鈕文異教授表示,目前我國民眾健康素養的整體水平還相當低,老百姓獲取、識別和利用相關健康信息的能力很有限。很多社交媒體的健康提示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對於老百姓卻有著迷惑作用,因此流傳很廣。鈕文異提醒,大家在面對這些無法分辨、無法確定的健康信息時,首先要求證,最好選擇向權威機構咨詢。其次要對健康信息來源進行確認,即便傳播者的身份是醫生,也要依托權威機構發布才可信,網絡上個人發布的信息只能供參考。

同時,網絡主管部門和各類媒體都應加強輿情監測,可以對網絡信息進行“分級”管理,涉及健康的內容嚴格審查。媒體也要引導百姓咨詢權威機構,及時對謠言進行更正。另外,很多現實和網絡上的公眾人物,要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意識到哪些內容不能盲目跟風起哄。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