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餓起來,食欲就愈發旺盛起來,並且面對事物往往失去理性選擇,不加甄別就送入口中。但是注意了,在肚子非常餓時,有些誤區一定要避免。
空腹饑餓時的飲食禁忌
1、忌強刺激性食品
空腹進食過辣、過酸、過鹹及冷凍等強刺激性食品,這些食品會破壞胃黏膜或腸壁,造成胃腸痙攣、絞痛,誘發胃腸疾病。
而對於月經期間的女性,空腹進食強刺激性食品,還會引起月經紊亂、痛經。
2、忌蛋白質含量高的食品
空腹過量進食牛奶、豆漿、雞蛋、肉類等蛋白質含量高的食品,蛋白質將“被迫”轉化為熱能消耗掉,起不到營養滋補作用。
此外,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蛋白質過量積聚在一起,蛋白質分解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尿素、氨類等有害物質,不利身體健康。
3、忌高糖食品
由於人體在短時間內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來維持血糖的正常值,因此,空腹過量進食白糖、紅糖、點心、紅薯等糖類食品,容易引起血糖驟然升高。
空腹過量進食糖類食品還會破壞機體內的酸鹼平衡,會造成胃部不適,出現燒心、吐酸水等症狀。
空腹肚子餓盡量不吃六種食物
1、柿子
飽腹感較差 ,吃了並不能馬上緩解饑餓感,相反由於饑餓時分泌胃液較多,柿子含有較多的果酸、單寧酸,易形成難溶解的凝膠塊,不利消化。
2、紅薯
紅薯含有的粗纖維和碳水化合物較高,能迅速提供熱量,緩解饑餓,但紅薯中含有單寧和膠質,會刺激胃壁分泌更多胃酸,引起燒心等不適感,尤其平時胃腸不好的人饑餓時不要選擇紅薯。
3、香蕉
含有較多糖分,一定程度上能緩解饑餓。但香蕉含較多鎂,在空腹的時候吃香蕉會使人體中的鎂驟然升高而破壞人體血液中的鎂鈣平衡,對心血管產生抑制作用,不利於身體健康。
4、牛奶、豆漿
兩者都含大量蛋白質,能起到迅速補充能量的作用,但空腹時候蛋白質並不能被吸收,而且容易產生胃腸脹氣。
正確的飲用方法是一定要搭配點心、面餅等含面粉的食品,有效促進蛋白質吸收。
5、冷飲
饑餓狀態下選擇冷飲如冰淇淋、冰鎮飲料等,非但不能緩解饑餓,還會刺激引發胃腸攣縮。
6、糖果
糖能迅速緩解饑餓時候低糖的症狀,但並沒有很強的飽腹感,空腹大量吃糖並不可取。
注意:吃前甄別好真假饑餓
1、吃錯食物
假餓的症狀:特別想吃甜食或者剛吃過飯就“餓”。
原因:可能是飯菜單一,缺少產生“飽感”的纖維素、蛋白質或健康脂肪,進而導致飯後血糖下降。
建議:最好吃點健康零食,如一塊新鮮水果、一把堅果、奶酪或花生醬等。
注意:飲食要清淡且適量,不要盲目充饑、大魚大肉,否則容易導致積食或者腸胃不適。
2、身體缺水
假餓的症狀:體內缺水常常會讓你混淆饑餓感和干渴感。很多時候人們覺得自己餓了,但很有可能是因為體內缺水所致。
建議:當想要吃東西的時候先喝一杯水,等10~15分鐘,這樣就能判斷出是口渴還是真的餓了。
3、睡眠不足
假餓的症狀: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負責饑餓感的激素紊亂,如果連續兩晚睡眠少於4小時,那麼體內負責饑餓感的激素就會增加近一倍,而調節體內脂肪含量和食欲的激素會相對減少,這兩種激素的一增一減,會顯著增加饑餓感,同時使人對飽腹感麻木,也就會在無形中吃下遠遠多於身體正常運轉所需要的食物量。
建議:平時要注意保證充足的睡眠,如果一定要熬夜,熬夜過後感到饑餓的人要注意了,不要馬上就饑不擇食,應該等15~20分鐘,這樣就能判斷出是真餓還是假餓了。
4、運動之後
假餓的症狀:很多人在運動之後會感覺疲勞,卻誤將疲勞感混同饑餓感,然後去大吃一頓。其實,人們身體內控制食欲的“饑餓激素”分泌與運動本身並沒有非常直接的聯系。
建議:運動之後的疲勞只需要補充一些特定的營養即可,比如說選擇雞肉或其他瘦肉,其中的蛋白質能夠補充運動過後肌肉所大量消耗的能量,另外還可以選擇糙米或其他全麥谷物。運動過後正確的飲食選擇,會讓身體能量更快地得到恢復,並且能夠更長時間地對抗饑餓感。
5、不良情緒
假餓的症狀:恐懼、焦慮、壓力、孤獨等不良情緒會干擾和紊亂控制食欲的復雜神經系統,最終導致食欲異常,出現假性饑餓感。所以,很多人習慣性地在情緒不好時吃東西,以此作為緩解的方式。
建議:試試看在情緒不好時去散步、寫日記、聽音樂、給朋友打電話、嚼薄荷口香糖、看書、去圖書館或博物館等,這些積極的事情可能就是幫助你遠離假性饑餓感誘惑的“安全場所”。
6、交際飲酒
假餓的症狀:社交應酬、工作交際,常常免不了飲酒這一環節,可是有些人會發現,即便喝得不多,並沒有吐掉任何食物,但喝酒之後很快就覺得自己被饑餓感召喚。
原因:這也是一種假性饑餓感,因為酒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除了部分通過呼吸等方式排出體外,其他的也會在較短時間內通過尿液、汗液等排出體外。當這些東西很快消化完了之後,人就感到非常的饑餓。
建議:在喝酒前先吃東西;為避免第二天吃得過多,如果前一晚喝了大量的酒,一定要喝盡可能多的水,以補充身體大量消耗的水分。最好是能夠喝一些醒酒湯,以讓腸胃蘇醒,從而保證腸胃的正常運作。
肚子饑餓時,一定要避開誤區,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哦。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