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有冬令進補的習慣。這是因為在寒冷的冬天,人體的生理功能處於抑制、減低狀態,在冬令進補,有利於把精華物質儲存在體內,增加機體的抗病
能力,來春就可以不生病或少生病。由於膏方在服用時多用開水沖調,它較丸劑易於吸收,比湯藥劑便於服用,因而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睐。但是,服用膏方是有講究的:什麼人能服?什麼情況下不能服?如何服膏方?有哪些誤 區?
亞健康與膏方
有些人常訴說自己平時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胃納不香,情緒低沉,焦慮善愁,精力不濟,健忘失眠,驚悸胸悶,自汗盜汗,頭暈眼花等等,但每次去醫院作全面的物理、生化等檢查,均未發現有器質性病變。醫生常對此束手無策,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囑定期隨訪。這些主觀上有自覺症狀,卻又查無實據的人就是近年來在醫學上被稱為“亞健康”的人群。亞健康雖未檢查出有器質性疾病,實際上是處於有病與無病之間,亦即中醫術語所說的陰證,表裡寒熱虛實不平衡、不調和,它的進一步發展必然是正不勝邪而致病。所以切勿等閒視之。
亞健康的年齡大多數為25—45歲的青壯年,由於工作上的競爭日趨激烈,生活上飲食起居失調以及環境、生物遺傳因素的影響,加上沒有持之以恆的體育鍛煉而導致精力不濟。我國衛生部曾對城市上班族的調查表明,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占49%。由於發病率高,醫學界把亞健康列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頭號大敵。
亞健康相當於中醫學中的“未病”。中醫經典《內經》中就有“上工治未病”之說,同時又指出:“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己成而後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充分反映了中醫藥的防病思想方法和豐富多彩的養生之道,因此,中醫藥對亞健康有獨到的功效。
根據中醫“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的理論,如今又到了冬令進補的大好時機。市場上各種營養品、滋補品種類繁多,但這些商品均為缺乏個性化的通貨。也有人習慣用一味人參補虛,實際上參劑種類很多,功效不一,決非一味人參能治百病的,有時還會適得其反,所以還是請有經驗的老中醫處以膏方為佳。膏方是根據個人的機體特異,經過辨證論治,一人一方開小灶,或調和陰陽沖任,或益氣養血,或活血化瘀,或疏肝理氣,或平肝熄風,或鎮靜安神,或寬胸理氣,或健脾益腎等方法,以達到改善或消除症狀,增強抗病能力,延年益壽。因此,膏方也是亞健康人群較適宜的劑型。
膏方的五大誤區
一、認識上的誤區:
不少人認為,冬今進補就是“補”,膏方離不開人參鹿茸,膏方就是一般保健品。其實,這些觀點都沒有正確理解冬今進補和膏方的作用與功能,在認識上是一大誤區!冬令進補,是中醫“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冬令陽氣收藏,適合進補。但這個“補”,應該理解為“刪多余、補不足”,寓“固本清源”為一體。而膏方是靠醫生正確運用中醫基礎理論,辨體質、辨證候、辨年齡,綜合患者人文環境等各項數據,利用氣象學,禀賦學及藥的劑型特色,對病人統籌安排,進行個體化防病治病的一種獨特的治療手段。它能對整體調達血氣,平衡陰陽,剿撫兼施,卻病延年,是治療慢性病的最佳劑型,也是冬今進補的最佳劑型。
二、選材與加工上的誤區:
不少人認為“越貴越補”,所以,一開膏方,就要有野山人參、冬蟲夏草、鹿茸、燕窩等貴重藥。其實,這也是誤區。膏方是否有效,決定於辨證是否精當。立法應消補並用,通補兼施,千萬不能小病大補,要牢記“胃以喜為補”、“莫與氣血為難”的原則,呵護胃氣,暢通血氣的前提下制定理、法、方、藥,這是正道。藥不對證,將越補越雍,不僅浪費資源,反而會贻誤時機,加重病患。當然,藥材應選道地,不應追求昂貴,時下一料膏方以千元左右已是很夠了。
膏方的加工是特別講究的。藥材要道地,細料要分開煎,入膠時要認真掌握火候,入糖時要注意是否粘鍋或燒焦,所以煎膏也要有高手。膏方是一門高深學問,是醫、藥、工等綜合的結果,不得馬虎。但時下個別接受代煎膏方的單位、小作坊很令人耽憂,他們對藥材的選擇、炮制是否得當?煎熬是否合乎規范?管理不好,就有誤區!
三、服法上的誤區:
常見的服法誤區之一為欲求速效,每天服用幾次,半個月內服完一料膏滋,畢其功於一役,結果適得其反!之二為感冒與消化不良時不停藥。感冒與消化不良時,人的正常生理環境改變了,就不應該再服膏滋藥。之三為一個膏方全家享用。膏方是針對個體的狀況而制定的,應一人一方,不可混淆。貪小便宜者,一料膏滋藥全家享受,無病者或體質不同者反而會受害。之四為忽略禁忌。服膏時仍大吃大喝,或與常服藥同時服用,皆影響療效。
正確服法是每晨以沸水沖服一匙,如飯後無不適或病情需要可在晚間加一匙。感冒時必須停服。合理的起服時日為冬至至末九,共81天。
四、辨證上的誤區:
辨證正確與否是療效關鍵。常見誤區如下:一為“冬天進補、來年打虎”論者,以“補”是論,自購人參、阿膠等加南貨自煎,忽略了辨證,結果不少人服後胸悶腹漲,反害了自己。二為膏方成為群眾性運動,全民進補。有些單位為職工謀福利,請來一兩位醫生,一個下午為全體員工開膏方,半天要開20—30張,這哪能仔細辨證、辨體質?無非是“十全大補”加“歸脾湯”或“補中益氣湯”之類的堆砌,不考慮針對性,自無療效可言!
五、年齡上的誤區:
膏方除辨證外,應根據病人的年齡不同而投藥各異,老年人與青少年應區別對待。但常見誤區如下:一是老年人常患有腦血管疾病或呼吸道疾病,痰瘀交雜的較多,還夾有氣虛症狀,倘捨本逐末,很易導致留寇為患。二是青少年因家長的疼愛,也在服膏方補身體。不論要求身高也好,要求益智也好,不要急著用補腎的藥物,這很可能引致“性早熟”,將會贻害孩子的終身。
膏方是中華文明的延續,是中醫的精華,有規范,有尺度,希望醫藥界同人予以呵護,維護她的主題思想,尊重她的內涵。近日也發現有免費煎膏、免費開膏方的廣告,這樣的膏方能對證嗎?我不免憂心忡忡。千萬不要一哄而上,走進誤區,使這門中醫精華的內涵滑坡。
小兒能冬令進補嗎?
“補”是對“虛”而言,中醫“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同樣適用於小兒,因此,有虛證的小兒是可以進補的。關鍵是小兒進補應根據小兒特點,根據“虛”之所在,合理用藥,不能與成人等同對待。
小兒並非成人的縮影。小兒的各髒腑發育尚未成熟,其功能也未臻完善,古人歸納小兒的生理特點是“形氣未充,髒腑未堅,腠理疏松,表衛不固”。任何內外環境的刺激或生活起居的改變均可導致小兒得病。且一旦得病,則正氣易虛。從臨床上看,有的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或咳嗽纏綿;有的小兒形瘦面黃,身材矮小,胃納不馨。近年來,小兒哮喘日見增多,所有這些,都是髒腑虛弱的表現。所以,單純看到小兒時期生機蓬勃,不知小兒易得病易致虛的特點,是片面的。
一般而言,有以下特征的小兒適宜冬令進補。如體質羸弱,反復感冒咳嗽,或多次罹患支氣管炎、肺炎的;形瘦面黃,食欲不振,身材矮小,大便溏薄的;有哮喘病的;有汗證、遺尿和生長發育遲緩的;患急性病或慢性病後體質虛弱的,如患過急性傳染病、腎髒病、心肌炎之後,等等。
而身體健康生長發育良好、年齡在5歲以下、患急性病尚未痊愈或慢性病在活動階段的小兒不適宜進補。
適宜進補的小兒可以服用膏方,膏方通常是一人一方,根據各人不同體質,不同疾病,經過辨證施治後處方用藥,所以用藥針對性強,療效更好。同時由於在方中加入了治療原有疾病的藥物,因而是一般保健補品所不具備的。小兒膏方應有異於成人,用藥以“平”為貴,以平補為主,通常選用黨參、太子參、白術、茯苓、淮山藥、米仁等藥。少用滋膩礙胃之品,不用壯陽藥物,對人參及溫補腎陽藥物也需依據病情酌量使用。小兒膏方收膏常用饴糖和冰糖,不用鹿角膏、龜板膏等。因此,服用有經驗醫師所開具的膏方應該是安全有效的。
如何服用膏滋藥
要使膏滋藥收到預期的效果,正確服用很重要。一般而言,膏滋藥是針對慢性病的體質特征,或者沒有疾病但確有明確的體虛表現,把補益之品與治療之藥有機結合而形成的。膏滋藥不主張在急性患病期間服用。如適逢各種急性感染,有發熱、腹瀉、咽喉疼痛、咳嗽、尿道澀痛等,應在治愈或基本緩解後再以調補。如果急於在此期間調補,不但起不到很好的補益作用,反而會使病情遷延復雜。
膏方組織時,一般以補益為主,無論是益氣、補血、滋陰、溫陽之品一般多較為滋膩,相關輔料,也是偏有滋膩的,對胃的流通帶來一些影響。欲請醫師開具膏方時先注意和自己的胃納情況,如胃納欠佳,尤其是舌苔厚膩,口內滿布穢濁之氣,則請醫師給予開入路方,待膩苔化去,先助運通利,胃納改善後再以服用。
服用膏滋藥應講究方法。膏滋藥每日服用二次,每次30克,約一調匙,用溫開水沖服,清晨或晚上就寢前空腹服用。原有胃病者可以放在飯後服用。少數膏質粘稠難化,可以盛予小碗,隔水蒸熱烊化後服用。服用膏滋藥期間少用油膩、海鮮、辛辣之品、戒煙限酒、宜飲淡茶,不吃蘿卜。如果出現胃納不好腹脹腹瀉,個別可能出現鼻腔出血等,可以采用減半用量,延長服用時間等辦法解決上述症狀。必要時請開具膏方的醫師作補充調整處理,還是可以堅持服用,達到調補的目的。
膏滋藥不含防腐劑,上海地區氣候偏暖,稍不注意會有霉變,造成浪費。一料膏方一般服用4~6周,因此,必須妥善保管。可以放於冰箱或陰涼干燥的地方,不要放在溫熱潮濕的環境中。如果是罐裝膏方,應備一個專用調匙,用後擦干,放於其他地方,下次使用時再取出,不要放於膏滋藥內,以免帶入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