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症在現代社會中其實潛藏已久甚至很多宅男宅女們都有這種潛藏的心理問題,但許多人都並不知道,有些人則是寧願欺騙自己這是內向表現不敢求助於心理醫生,導致心理健康出現更多的問題。
案例實錄
小張是一名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大學生,他的主要表現是不敢與同學老師交往,以及內心中常常湧動的憤怒情緒。他來到我的咨詢室,想要解決社交方面的困惑。
一周過後,他又來到林醫生的咨詢室。這一次,他不再那麼猥瑣局促,而是大方了一些,說話也流暢了許多。他告訴林醫生,他的家庭是單親,他父親很早就去世了,他從小被母親撫養長大。母親是個弱女子,深感自己保護不了這個沒爸的孩子,於是經常警告他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說話,不要輕易跟小朋友玩,這種教育逐漸形成了他對外界戒備警惕的心理傾向,他逐漸對那些家庭完整的小朋友有一種憤恨,覺得別人有被依賴被保護的權利,唯獨自己孤身一人,沒有人蔭蔽他弱小的心靈。長大一些後,他開始主動地與別人保持距離,總覺得別人比自己優越,並且為此而憤怒。我告訴他,這些憤怒的原因是嫉妒心理,嫉妒別人能有一個強大的爸爸。正是由於嫉妒,他變得既羨慕別的孩子又顧影自憐的感到自卑,長期以來發展出社交和情緒方面的障礙。
他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首先處理他人格和性格上的問題,然後再處理次級問題也就是社交焦慮。當他能夠平等的看待自己和他人,能夠放棄對別人的敵意時,他的社交症狀也就迎刃而解了。
心理分析
小張的問題表面看是社交恐懼,其實已經有了人格上的偏離。這表現為他的投射機制,經常把自己內心的不滿投射到外界,認為是外界充滿敵意;還表現為他欠缺憤怒處理機制,大量憤怒不是壓抑就是投射,不能很好的整合入自身的人格。對於小張這樣的情況,需要經歷長期深入的心理治療,心理醫生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陪伴小張走過人生中風雨飄搖的時刻。這個案例也提醒我們,對於家庭殘缺的家長來說,千萬不要給孩子內化“不要跟陌生人說話”的信念,而是更需要鼓勵孩子和社會進行正常的接觸,用社會的資源去彌補孩子自身家庭的不足。
社交恐懼症:是神經症的一種,表現為社交中的緊張局促,常伴有回避行為。本文中小張不是單純的社交恐懼症,而且還具有很多人格和性格的問題。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