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懂心理學的人都知道提出“需要層次理論”的馬斯洛,卻不一定知道與馬斯洛比肩的心理學大師赫茲伯格。赫茲伯格對現代商業管理思想的影響巨大,1968年他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論文《再問一次,你如何激勵員工?》重印超過120萬次,是那本享譽世界的管理學雜志被使用得最多的文章。他之所以牛氣沖天,全憑當年在匹茲堡調查了一批會計師與工程師之後,得出的“雙因素理論”。
“滿意”的反義詞,就是“不滿意”嗎?赫茲伯格不以為然。他認為,對於員工而言,“滿意”和“不滿意”不是一個漸變維度的兩個極端,而是兩個不同的維度——與“滿意”相反的是“沒有滿意”,與“不滿意”相反的是“沒有不滿意”。
赫茲伯格把一個維度稱為保健因素,指的是不能帶來積極滿足,但缺少了就會帶來不滿的東西,例如社會地位、人身安全、工資福利、人際關系等——這些因素源於工作以外。保健因素類似於衛生保健對身體健康所起的作用——消除有害健康的東西,有預防疾病的效果,但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
另一個維度是激勵因素,指的是能給人帶來積極滿足的東西,例如工作任務有挑戰性,業績能獲得別人賞識,個人能在工作中獲得成長等——這些因素都源於工作本身。激勵因素,就是能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因素。
雙因素理論在學術上仍有爭議,例如有人認為,員工即使滿意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卻不一定高,這姑且不論。雙因素理論對“食色性也”中的兩大基本人性的解釋卻很有意思,告訴人們為什麼老是不滿意。
光有衛生是不夠的
對於一個餐廳來說,保健因素是食物衛生和環境安全——如果吃完後上吐下瀉、食物中毒,或者埋單時發現手機不見了,你肯定十分不滿。但這個餐廳十分衛生,又十分安全,你也不會特別有好感,只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餐廳讓你“食過翻尋味”的是其激勵因素——可口的美食、優雅的環境,甚至是漂亮的服務小姐。例如,廣州某單位的食堂掛著市衛生局核發的食品衛生等級“B級單位”的牌子,而大街上的大多數食肆只不過是“C級單位”,衛生條件差了一個檔次,但員工們卻寧願到外面吃,原因就是單位食堂缺少激勵因素。
光有人品是不夠的
很多“剩女”覺得自己的條件挺不錯的:人品很好、工作穩定、家庭背景殷實……怎麼就引不起男人的興趣呢?不難看出,上面都是很好的保健因素,例如品德不好很難讓人接受,但賢良淑德卻不能迷倒男人。迷倒男人的是激勵因素:漂亮的臉蛋、銷魂的大眼睛、婀娜多姿的身段等外貌條件,優雅清純的淑女氣質、野蠻女友的可愛情操、能進行高層次精神交流的“靈魂伴侶”內涵等內在條件。女人選擇男人同樣會考慮雙因素,但具體的保健和激勵因素有所不同。
光發獎金是不夠的
赫茲伯格的理論在管理學中的影響深遠,讓老板們明白到,光依賴物質條件還不能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而要讓工作能發揮個人的才干,讓員工看到做下去有成長的空間,將工作內容設計得豐富多樣……這種種措施都是激勵因素,提升人們的工作滿意度。
過去人們認為只要多發錢,干活就有動力,實際上如果錢跟工作業績沒有直接聯系,如大家平均分配算了,那麼獎金就是保健因素,發得再多也沒有激勵作用,於是各種結合績效的獎勵措施被廣泛運用。
光不犯錯是不夠的
在英語作文考試中,完全可以激勵改卷老師,混個好分數。目前大部分學生水平不濟,只好把大量精力花在防范各種單詞拼寫錯誤、低級語法錯誤等保健因素上,例如單詞拼錯、名詞單復數混淆等。改作文的老師一天到晚在挑剔這些幼稚的文法錯誤,滿意度極低,於是狠狠地扣分,英語基礎差而又粗心大意的考生就杯具了。
如果低級錯誤防不勝防,不如在激勵因素上讓老師給自己加分,就是多寫所謂的“高級表達”,即一些固定搭配、地道表達、名人名言等。這需要平時有意識地從英文原著、作文范文中收集,在練習時刻意造句,漸漸就會用了。例如閱讀《The Catcher in the Rye》(麥田裡的守望者)見到作者塞林格常常喜歡寫once in a while(偶爾)、by any chance(萬一)等,收集後可在寫2010年廣東高考英語大作文的時候造句:
Money can be awarded once in a while.
What if Ethan developed other bad habits with the money, by any chance?
即使改卷老師看出這是賣弄文墨,但你的大作在千篇一律的平淡文章之中仍然鶴立雞群,值得加分。
(實習編輯:張華仙)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