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用什麼?嗎啡、阿司匹林……不,止痛可不是簡單的事。僅僅有這些是不夠的,還需要同時調節情緒,並加入一些認知行為的療法來鞏固治療,以免復發。
尋找痛之根本
痛不欲生……自古以來,人們面對各種“痛”時,解決的方法就是從“感覺”上止痛,如我國古代名醫華佗的“麻沸散”就有此功效。
20世紀30年代起,人們開始逐漸對疼痛有了新的認識,現代意義上的疼痛研究也自此開始。在現代醫學裡,所謂的疼痛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活動,是包括感覺、情緒和認知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現象,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之一。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人們對疼痛的認識和大部分研究仍然只停留於解決疼痛的“感覺”問題,而用於治療疼痛的最有效的藥物仍然是嗎啡和阿司匹林,其他專用的鎮痛藥也都是基於這兩種藥而研發出來的。
然而臨床治療證明,從感覺的角度來止痛,只是治標不治本,其效果並不理想。如,多次注射嗎啡止痛後,人體會產生抗嗎啡的物質,而使得此類藥物止痛效力降低。
在近些年的臨床實踐裡,醫生們驚訝地發現,一些抗抑郁、抗驚厥的藥物具有止痛的功效,能夠緩解嚴重的疼痛,尤其是連嗎啡都止不住的疼痛。這一點引起了許多研究者的注意,並開始逐漸關注與疼痛有關的神經系統的高級功能情緒和認知。
2005年底,受“百人計劃”邀請,羅非被調往中科院心理所工作。2006年初,他組建了新的研究團隊,決定將疼痛的研究延伸到新領域,並立足於神經系統展開兩條研究路線,除“感覺”外疼痛的另兩個維度“情緒”和“認知”。
首度進入這兩個全新的研究領域,這個團隊吃了不少苦頭,很多功夫用來尋找適合的實驗模型,尋找合適的突破口……最終,2006年在國家自然基金委資助下,研究工作找到了突破口,團隊在“腦對痛覺信息的動態加工過程”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並延伸出了幾個新的研究方向。如發現導致焦慮、恐懼的痛覺預期活動對痛感有顯著影響,證實了安慰劑效應有止痛的作用等,繼而在日後作情緒、認知對疼痛的調節研究中,選取了經常與疼痛並發的抑郁情緒及頗具代表性的安慰劑效應作為新的起點。
這個團隊在對疼痛的情緒和認知調節這一研究領域裡,埋頭苦干5年多時間,先後推進了多個方面的研究工作。國際上,他們首次建立了小鼠安慰劑鎮痛模型,首次揭示了丘腦皮層網絡對短促傷害性刺激編碼活動的動態時空特性……他們正在逐漸向著這一學科領域的縱深探索。
痛並抑郁著
現在人們常喜歡說“痛並快樂著”,但在臨床醫學裡,事實並非如此,疼痛與抑郁這兩類常見的疾病時常並發。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時常伴隨抑郁症狀的存在,而抑郁症患者也會伴有腰背痛、關節痛等多種軀體症狀。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疼痛患者抑郁的發病率顯著高於健康人群。
究竟抑郁與疼痛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並存的?
為解開謎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持續資助下,這個團隊從2008年起著手開展“焦慮、抑郁狀態對丘腦皮層痛覺神經網絡活動的調節作用”研究。此後的幾年裡,他們用了多個模型、多種不同的刺激方式,反復考察抑郁狀態對自發疼痛與誘發疼痛行為的影響。
這些研究用充分的實驗證據證明,抑郁對不同類型疼痛有不同的調節作用,通俗說來,是指患有抑郁的人或動物,面對外來刺激引起的疼痛時反應更遲鈍;相反,他們更關注內在的刺激,也就是說,如果面對內心或是體內的痛苦,感受會更強烈。這也正解釋了臨床上抑郁與疼痛共病和抑郁患者實驗性疼痛不重反輕這兩個現象之間的矛盾。
究其原因,羅非說:“抑郁多半都是持續的痛苦折磨而產生的,而慢性疼痛本身就是持久性的痛苦狀態,無論打針、吃藥,也只是緩解病患當時的疼痛,而無法真正止住疼痛,因此慢性疼痛常常伴隨抑郁。”
止痛的心靈妙藥
2008年,意大利巴裡大學瑪莉娜·托馬索博士所作的一項研究證明美麗的圖畫竟是緩解疼痛的心理“靈藥”。托馬索讓12名參與實驗的志願者從300張給定的圖片中挑選出20幅最美麗的和20幅最難看的,在志願者觀看圖畫同時對手部進行同等強度的激光脈沖刺激。結果顯示,志願者在觀看漂亮的圖畫時,疼痛感最輕。
這便是羅非反復強調的“疼痛心理學”。他說,止痛時,依靠治療伴隨的抑郁症或是用安慰劑等效應來解決疼痛中包含的認知因素和情緒因素,其疼痛感自然就降低了。
國際上,很多國家的疼痛治療中心都很重視綜合療法,特別是在疼痛治療過程伴隨有心理治療。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一些大專院校和醫療單位也先後開設了疼痛診療門診與病房。但是,盡管目前國內大部分疼痛科的醫生在看病過程中都會設法勸慰和開解病人,但卻很少有正規的心理治療師介入疼痛治療之中。
原因是,在我國解放後到“文革”期間,心理學研究一直很被忽視,迄今為止,心理學教育普及程度依然不夠。“這些因素引發了一個嚴峻的問題。”羅非說,由於如今我國臨床心理學隊伍的數量不足,使得心理學工作者不足以應對我國人民的心理健康需求,而投身於輔助疼痛科醫生治療病患的心理學工作者更是寥寥無幾。加之鮮有臨床醫生意識到疼痛心理學治療的重要性,因此,我國各大醫院的疼痛科室亟待將疼痛心理學治療方式引入到治療過程中。
雖然多年來,這個團隊所做的只是基礎研究,卻促使他們對疼痛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並對止痛過程有了新的理解。例如在止痛過程中,安慰劑效應並不是一種騙人的假藥,而是用非藥物手段啟動人體內部自有的止痛機制,幫助大腦自動釋放嗎啡;如瑜伽中的冥想部分能調節疼痛患者的情緒,若將這種認知行為療法引入治療,有望大大降低疼痛的復發率。
羅非說:“希望這些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被大眾所周知,促使人們重視疼痛心理學,以輔助臨床醫生治療病患的工作。”
(責任編輯:周菌)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