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個心理學家名叫華生 (Watson), 他認為恐懼可以通過學習而產生, 同樣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消除。
華生試圖在實驗室裡證明他的理論, 他找來一個剛剛出生十一個月名叫阿爾伯特 (Albert) 的嬰兒作被試。 他的第一個實驗是想使阿爾伯特對大白鼠產生恐懼反應。 實驗一開始他發現孩子聽到大的聲音和失去支持時, 便產生恐懼反應, 還發現不管是什麽東西, 只要距離他在十二英寸之內, 他就想法得到它, 得到之後便擺弄它。 這個孩子對巨大聲響的反應同其它孩子的反應是一樣的。 華生找來一根直徑一英寸, 長三英尺的鋼棍, 當用錘子敲擊這根鋼棍時, 孩子便產生明顯的恐懼反應, 在做完上述預備實驗之後, 華生便開始正式做實驗, 他先讓阿爾伯特玩弄一只大白鼠, 孩子玩得很高興, 幾周之內毫無懼怕的跡象。 有一天正當阿爾伯特伸手去觸摸那只大白鼠時, 華生用錘子猛敲那只鋼棍, 發出很強的噪聲, 使阿爾伯特產生了很不愉快的感覺。 華生是這樣描述當時孩子的表現的: 他被嚇得猛然跳了起來, 然後跌倒, 一頭扎進床上的褥子裡, 可是孩子並沒有哭叫。 以後華生便重復地這樣做, 每當孩子伸手觸摸大白鼠時, 華生便敲擊鋼棍, 孩子便猛然跳起然後跌倒, 繼而哭泣。 這種作法顯然給阿爾伯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周之後華生又讓阿爾伯特玩弄大白鼠, 這時孩子對動物不怎麼感興趣, 看來有點膽怯。 華生對當時的情況是這樣描述的: 當把動物突然呈現在孩子的面前時, 阿爾伯特並沒有走上前去接近它。 當實驗者逐漸把大白鼠移近阿爾伯特時, 孩子便試探性地伸出左手。 當動物用鼻子嗅他的左手時, 他立刻把左手縮了回去。 後來他伸手去摸大白鼠的頭, 當還沒有碰到動物時, 便又把手縮了回來。 在進行本實驗之前, 阿爾伯特是不怕大白鼠的,而這種實驗重復多次之後, 他不但懼怕大白鼠, 而且害怕兔子, 害怕用海豹皮作的衣服外套和棉花。
所幸的是華生還可以通過重新形成條件反射的方法, 或者稱作去條件反射 (d econditioning) 的方法, 使形成的恐懼予以消除。 有一位名叫彼得的小孩就做過消除恐懼的實驗。
彼得是一位三歲的男孩, 他不但懼怕大白鼠, 也怕兔子、毛大衣、羽毛、棉團、青蛙、魚和機械玩具。 彼得很象剛才所說的阿爾伯特, 所不同的是, 彼得的恐懼不是在實驗室裡而是在家裡養成的。
華生有一位研究生名叫瓊斯 (Jones), 華生交給他一項任務, 要他設法減輕彼得的恐懼行為。 瓊斯想出了一個好主意, 她把彼得置身於他所害怕的那些東西面前, 同時讓其它一些孩子在場, 而那些孩子對瓊斯害怕的動物並不害怕。 瓊斯把這種方法叫做 社會因素法。 瓊斯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推想, 如果他看到其它孩子玩弄這些東西, 他的好奇心就足以使他戰勝恐懼。
這種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彼得的恐懼開始逐漸消退, 不幸的是, 在實驗過程中彼得患了猩紅熱, 住了解兩個月醫院。 出院那天, 正當他和護士上出租汽車時, 有一只個子很大的狗向他們發起了攻擊, 他們兩個一陣慌忙, 當彼得躺在汽車上時, 顯得精疲力竭。 經過幾天恢復之後, 瓊斯又把彼得帶進實驗室, 想看看他是否還害怕以前所害怕的那些東西, 出乎意料的是, 他比以前怕得更厲害。
在披特身上所作的實驗失敗了, 但瓊斯和華生並不灰心, 他們決定變換一下方法再做一次。 他們想,如果把彼得所害怕的東西, 同可能引起愉快感的東西放在一起, 呈現給他, 也許他就不會再害怕了。 於是他們獨出心裁地利用彼得吃午飯的機會進行實驗。 他們把彼得領進退一個長約 40 英尺的大飯廳裡, 讓他坐在一把高椅子上, 當他吃得正高興的時侯, 把一只兔子放在遠處讓彼得看。 因為距離遠, 兔子又是放在鐵絲籠子裡的, 彼得並不害怕, 照樣吃他的飯。 以後每當吃午飯時便如法炮制。 不過逐日將兔子移近, 後來竟把兔子放在桌上, 進而又放在他的大腿上, 最後彼得一手吃飯, 一手玩兔子, 恐懼就這樣消除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