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您现在的位置: 天天健康網 >> 健康生活 >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識

心理學發現唱歌能恢復記憶

  1、電腦是把“雙刃劍”

  數字時代,電腦游戲成了很多人的休閒伙伴。玩游戲好不好?心理學家爭論不休。2010年3月,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特聘教授克雷格·安德森等人指出,有“打打殺殺”等暴力情節的游戲會讓人滋生暴力傾向。2010年4月的另一項研究發現,玩PSP游戲機的孩子,學習成績普遍下降。但是,還有科學家發現,打游戲,尤其是動作類游戲可以讓人反應更靈活,是很好的反應能力和准確性訓練方法;《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還有一篇文章指出,玩游戲會讓人心腸好、更熱心。

  看來,電腦游戲還真是把“雙刃劍”啊!偶爾消遣並無大礙,但切記不可玩物喪志。

  2、出國激發創造力

  該不該出國?心理學研究告訴你。2010年6月,美國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心理學教授米歇爾·蓋爾范德等人發現,與其他文化的人群進行接觸,會提高人們的談判能力。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3位心理學家同樣發現,旅居國外,學習並吸收外國文化,能幫你打開一種全新的思路,從而增強創造力。他們提出了“文商”(文化商數CQ)這一概念,並發現CQ在國際談判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男兒志在四方,這句話果然沒有說錯,為了讓大腦更靈光,有機會還是出國“鍍鍍金”吧!

  3、沖動讓人不理智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距離”到底能變出什麼魔法呢?2010年7月,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阿加姆·特羅普和美國特拉維夫大學社會心理學副教授尼拉·利伯曼提出“建構水平理論”的說法。他們指出,制造一點“心理距離”,比如想買手機時別馬上掏錢,過幾天再決定,會讓你更抽象地思考,抓住如“通話質量好不好”這種主要矛盾,而避開如“鈴聲好不好聽、顏色好不好看”等細節問題和感性的干擾,幫助我們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當然,過度理性可能變得固執呆板,因此,“距離”適中,才能英明決策。

  4、廣告真的不白做

  如今的世界,廣告滿天飛。無論看電視、看報紙、聽廣播、上網……廣告簡直無孔不入。你可能覺得廣告只能宣傳商品,買東西時,大腦自會有個“管家”讓自己理性消費。而2010年8月,加拿大瑞爾森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梅勒妮·鄧普斯等人發表在《消費者研究》上的文章表明,給某一商品“戴高帽”,會激活大腦愉快的情感反射,讓你不由自主地對它產生好印象,而忽略其真實的質量。即使你知道它品質一般時,也會屈服於廣告的效應,這一過程被稱做“情感調節”,也叫“移情”,我們常說的“愛屋及烏”就是典型的例子。

  原來,廣告商們早就開始使用這種神奇的力量,悄無聲息地改變我們的購物選擇了!

  5、花錢過程添開心

  “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對於這句“至理名言”,心理學家們也力求證實金錢和快樂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關聯。經過多年研究,如今終於看到一絲曙光。

  2010年7月,美國蓋洛普公司公布了一項大規模調查結果,這項涉及132個國家13.6萬人的研究發現,金錢能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但對日常情緒的影響極小,這種聯系與性別、年齡和社會階層等因素無關。隨後,英國沃裡克大學和卡迪夫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幸福感並不在於金錢的絕對值,而是與身邊的人相比,是不是比他們掙得要多。此外,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崔維斯·卡特和湯姆·基洛維奇發現,與花錢買到的東西相比,花錢的經歷其實更讓人開心。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則發現,花錢買禮物送人或者捐款做善事,不僅能讓人更快樂,還能提高身體免疫力。

  原來,金錢與快樂還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難免沾點“銅臭味”了。努力賺錢改善生活質量無可厚非,但“君子愛財,取之以道”,鑽到錢眼裡,就得不償失了!

  6、唱首歌恢復記憶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演講稿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上了台卻卡住了。越到關鍵時刻,越容易出“狀況”,真的是太緊張了嗎?2010年9月,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西漢·貝洛克在《窒息》一書中指出,大腦“卡殼”的秘密在於“內存”不夠!緊張、焦慮等情緒會存在“工作記憶”這個“內存”裡,太緊張了,不良情緒把“內存”裝滿,原本儲存在大腦裡的其它資源,自然沒有空間提取出來了。

  因此,重要時刻來臨前,最好深呼吸,哼哼小調、唱個歌,把大腦內存清空一下。

  7、有自信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故事流傳至今,而很多人認為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是天生的、無法培養的。2010年10月,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維克等人發表在《心理科學》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堅信自己擁有強大的心理潛能,並勇於挖掘,會激發頑強的意志力,使精力更旺盛,心裡更有“韌勁”,從而可以更冷靜地面對偏見、傷害和挫折,最終一步步贏得成功。

  看來,“有志者”真能“事竟成”,心情消沉時,不妨大聲對自己說:“我能!”

  8、“貼標簽”影響判斷

  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2010年11月,美國裡海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阿曼達·布蘭登和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博士蘇珊·吉爾曼發表在《認知科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人的大腦也有這個毛病。一旦我們把一個事物歸到某一類,即使沒有親眼見到,也會把這一類物品的特點強加到它身上,比如“天下烏鴉一般黑”、“獨生子女問題多”、“有錢人不靠譜”。研究者稱之為“刻板印象”,這說明我們的大腦也會“偷懶”,想找捷徑去認識世界,而“分類”是最便捷的判斷方法。殊不知,生活中很多偏見和歧視正是由於輕易“貼標簽”造成的。

  知道了這點,以後聽到這種“貼標簽”的話時,恐怕應該冷靜判斷,不要以偏概全。

  9、研究結果更確切

  由於心理感受百人百樣,很多心理現象具有強烈的不確定性,無法像數學題那樣得出“一加一等於二”的結果,這一難題困擾心理學家多年。2010年12月,腦科學研究專家、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心理學教授喬納·萊勒對心理學研究的統計方法進行了改良,他將“貝葉斯統計”的手段引入心理學,這一“革命性”的成果發表在《認知科學》雜志上。

  10、左右大腦能對話

  2010年,“核磁熱”橫掃世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簡稱fMRI)讓人在沒有創傷和痛苦的情況下,看到大腦的活動。以前,科學家致力於研究大腦思考時的活動狀態。而2010年,新研究發現,大腦“休息”時也不平靜,某些區域會出現同步的活動趨勢,它們之間像說“悄悄話”一樣,有重要的聯絡,被稱為“功能連接”。可喜的是,我國科研機構,如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中心,在這一領域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