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誰都想活得自由自在健康長壽。於是講求運動、休息、營養與尋求某些樂趣,成為時興,往往忽視了“行為”這一自我保健方式。
譬如俗話有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說,但很少有人將它與健康問題聯系在一起,而且往往被認為是唯心的。據現代行為醫學研究表明,善惡報應並不來自什麼神靈,而是來自人的善、惡行為。在心理;生理上起了變化,出現兩種不同的報應結果。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常存善念,助人為樂,清心寡欲,淡泊自然的人,即使粗茶淡飯,終日勞作,也活得自在,享有高壽的善報。
被譽為“護理學之祖”的南丁格爾女士,她捨棄舒適的家庭,拋棄優越的生活享受,甘當一名護士到戰火紛飛的前線去為傷病員服務。從侍候病員中感受到美好的人生,享年102歲。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世界級大慈善家特裡薩修女,在一生中全心盡意地護理病人,照料過許多傳染病患者,竟然百病不侵。身板結實、直到她走完了87年的人生之路。與此相反,那些貪污受賄、偷盜搶劫、造假坑害人命,專事損人利己,貪得無厭,無惡不作的人不是啷铛入獄,便是百病叢生。這不是惡報的必然嗎? 善惡報應,本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凡破壞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界的報復,所以當今社會非常強調環境保護;損害他人危及社會的惡行,必然受到非議和譴責,甚至繩之以法。所以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符合客觀規律的。
從醫學角度來說,損人利已的行為,個人雖一時得到某些好處,卻招來眾人的厭惡,人際關系就惡化;貪污腐化,盜竊搶劫殺人等惡劣犯罪行為,即使僥幸沒有即時敗露,但社會輿論的壓力,公安機關的追捕,這些人必然惶惶不可終日,害怕終有一日落入法網。長期處於這種惡劣的應激狀態,勢必產生緊張、恐懼、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導致體內器官功能失常,免疫力下降,機體失去了抵抗力,難以抵御細菌病毒的入侵,不生病才怪哩!為人處世以慈悲為懷,與人為善,常做好事,資助他人不求回報。保持平和心態,不怨不艾,不浮不躁,淡泊寧靜,永不失落,便會建立起和睦融洽的人際關系。特別是熱衷於社會公益,在我為人人中達到忘我無私的境界,更會獲得幸福的感受。
研究表明,常存善念、不謀私利的人,心無負擔,情緒愉悅,常免於疾患,起到卻病延年的效果。這便是善惡報應的因果作用。可見。注重道德修養,不僅是為人之道,更是養生保健之道。古代醫家所說“仁者壽”的至理明言,很值得我們深思。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