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寶寶都是父母心中的一塊寶,但因嬰幼兒排便習慣不同,所以每天排便次數也會不同,只要每天能維持固定的排便習慣,且沒有特別異常現象,就可不必過於擔心。
一般而言,寶寶會因為遺傳、個性、體質和進食內容不同等因素,有不同的排便形狀,臨床上,出生6個月內的寶寶,每天排便在6、7次之內,至於6~12個月的寶寶,每天排便約2~3次,都還在正常范圍內。
嬰幼兒腹瀉合並的症狀包括發燒、脫水和腹痛,除了會引起照顧的不便外,局部的刺激也會讓寶寶的會陰部發紅、糜爛。根據統計,滿6個月的寶寶約有半數曾經至少發生過一次腹瀉;而當寶寶滿一周歲時,幾乎每位寶寶都有過腹瀉的經驗,有些寶寶腹痛甚至高達3~4次。
臨床診斷上腹瀉可以粗分為急性腹瀉與慢性腹瀉兩種。一般以發作時間為區分,在兩個星期以內稱為急性腹瀉,超過2星期以上則是慢性腹瀉。急性腹瀉的寶寶應該立即就醫以改善腹瀉症狀,避免產生脫水、休克等並發症,對於這種病況的病童應該立即給予支持性治療,也就是使病童腹瀉改善,如果腹瀉情況較輕微時,只要依醫師指示將牛奶濃度沖淡︶即減少乳糖濃度︶,則腹瀉的情況就會有所改善;隨後再遵從醫囑調回牛奶原來濃度。
這是因為當腹瀉達一定程度時,腸黏膜受到損傷,因而引起一些醣酵素的缺乏,其中又以乳糖酵素最易受影響。因此這些小病人的糞便檢查若有乳糖吸收不良的情形,可改吃無乳糖奶粉,將對其吸收及腹瀉的情況大有助益。等到情況穩定沒有腹瀉後,再嘗試改回原來含乳糖的一般奶粉。
患有嚴重急性腹瀉的病童,醫師會依據寶寶脫水狀況給予口服或靜脈點滴來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但臨床發現,市售的運動飲料大多數含糖量較高,對腹瀉的病童而言,可能無法完全吸收,在各大醫院均有適合患童吸收配方的口服電解質水溶液適合病童的飲用。但若情況危急下又無電解質水溶液可以補充,父母可先將運動飲料加冷開水以1:1的比例稀釋後,再行喂食病童。此外,家長切記,在孩子急性腹瀉時期千萬不要給予太強的止瀉藥,可能會將一些未吸收的物質囤積在肚子裡無法排出,使小病人的肚子更形鼓脹,讓小病人更不舒服。
在急性期時,若寶寶水瀉厲害而水分又補充不夠,就會造成脫水現象;輕微的脫水,病童可能只有皮膚、口唇干燥,眼眶及腦前囟門輕微下陷現象;中度脫水時,腦前囟門或眼眶下陷更明顯,尿量也會減少,時常並有血液酸中毒而導致呼吸急促的現象;嚴重脫水時可能會並發休克及急性腎衰竭,這時會有生命危險。
當急性期的脫水處理妥當後,接下來寶寶就可以開始進食一些可吸收的營養,對較小的嬰兒而言,若對口服電解質水溶液吸收沒問題時,可進一步進食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粉、黃豆蛋白配方或母奶;較大的孩子則可喂食米湯、稀飯、土司面包等食物。
至於持續腹瀉超過兩個星期以上,則稱為慢性腹瀉。臨床上之所以將其區分為急性與慢性腹瀉,乃是因為慢性腹瀉常會引起消化吸收不良,長久以後會產生營養不良、生長遲緩等現象,甚至引起其他器官的合並症。
造成慢性腹瀉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微生物、原蟲、寄生蟲等感染,或自體免疫、食物過敏、先天性腸病變、炎性腸症等,皆可引發慢性腸炎而導致慢性腹瀉。除了腸炎引起之慢性腹瀉外,其他如胰髒疾病、免疫不全、營養不良、內分泌疾病等,也會引起慢性腹瀉。
“腸炎後腹瀉症候群”也是另一項引起慢性腹瀉的因素。這是因為腸炎造成腸黏膜受損,雖然腸內已經找不到細菌或病毒,且腸壁也沒有急性發炎的跡象,然而受損的腸黏膜卻尚未復原,所以在腸黏膜的一些酵素會有匮乏現象,此時若給予一般飲食,可能會因吸收不良而導致腹瀉,應該考慮使用適當的特殊配方來改善腹瀉的情形。若病童的腹瀉情況已獲改善,再調回一般嬰兒配方。
不過,越是慢性腹瀉的病人,調回一般嬰兒配方的時間越慢;若調回一般配方奶粉時又發生腹瀉,仍可回復使用特殊配方奶粉,甚至可以用到斷奶時期,但必須要添加副食品,以滿足寶寶的營養攝取。此外,有少數小病人的腹瀉是因為某些酵素原發性或續發性缺乏,引起一些醣類吸收不良而導致慢性腹瀉,只要避免這些東西的攝取,則腹瀉的狀況就可以改善.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