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氣候特點是初秋濕熱較甚;白露後雨水減少,氣候干燥,晝熱夜涼;寒露後天氣很快變冷,許多人很難適應氣候的變化,所以秋季也是多種疾病的高發季節。比如台風過後,因為天氣持續炎熱,最近感冒發燒的病人特別多,溫醫附一院的發熱門診一天最高可達100來個病人。其中,濕熱感冒者多,一般表現為:低熱,微惡風,肢體酸痛或疼痛,頭昏咳嗽痰粘,鼻涕濃濁,心煩口渴,渴不多飲,或伴有便溏,小便短赤,苔黃膩。宜清熱祛濕為主。不要多食用酒、肥膩之物,以免易助生濕熱,與自然界的“外邪”相互挾襲,極易致人生病。同時,已患感冒的人群不要輕易使用多喝水的辦法來治療,因此時人體內濕氣已重,再多飲水是加重脾髒負擔,非但於病無補,反而有害。薏苡仁、赤小豆,兩者各半煮粥食用,非但能治感冒,對此段時間未患感冒的人群出現的頭昏、身重、嗜睡、多汗等現象也有非常好的調理作用。
濕熱感冒不要多喝水
劉時覺醫生說,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藥等。經過一個夏天後,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消化道不適的人在秋季應當少食多餐,多吃熟軟開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膩食物。常吃辛辣、油膩的人,時間長了身體容易生火,積熱於腸胃,秋季調理一定要注意清洩胃中之火,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實際上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濕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調理自己的脾胃
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欲減少,舌質淡就屬於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如果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於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椹做粥,在炖雞湯、炖肉時也可以加點;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干,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藥、百合等,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林林爸爸看見9歲的兒子最近咳嗽得厲害,想到是不是經過一個夏天的煎熬,體虛了引起咳嗽,覺得應該給他好好補補,聽說冬蟲夏草能治咳嗽,於是每天炖3條冬蟲夏草給兒子喝,結果咳嗽根本不見好轉,而且似乎越來越厲害。劉醫生說,其實冬蟲夏草對肺虛引起的慢性咳嗽有好處,但是對急性咳嗽卻會加重病情,因為急性咳嗽要通過涼性藥物消散體內邪氣,而冬蟲夏草則是補品,補不當了反而加重病情,使熱性、邪氣閉在體內。同樣,咳嗽等急性病發作時,白木耳、人參等補品也不可以吃。所以,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症進補。
著重養陰補虛
近來“秋老虎”頻繁發威,再經過一夏的“折磨”,不少人會覺得心煩氣躁,食欲不振,病態連連。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此,秋季是調養生機,去舊更新,恢復和調節人體各髒器機能的佳機。溫醫附二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劉時覺提醒,使用下面招數可以讓我們打敗“秋老虎”。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