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您现在的位置: 天天健康網 >> 健康生活 >  >> 健康飲食 >> 飲食誤區

晚餐危機來臨:吃太多太晚種類少損健康

  年輕人走極端,老年人太湊合

  在如何吃晚餐的問題上,年輕人和中老年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習慣。年輕人容易走極端,不是不吃,就是大吃;老年人則習慣常年如一日地吃著幾樣菜,能湊合就湊合。晚餐時間一推再推,更是成為幾乎所有人都存在的問題。一項數據顯示,1997年美國人晚餐時間平均為17:30,而到2007年,這個時間已變成晚上19:47,推遲了2個多小時。許多德國人晚餐安排在晚上8點以後,甚至11點仍在吃飯,無疑引發各種慢性病。

  25歲的李先生在北京一家媒體工作,經常加班,所以晚餐時間非常不固定,早了七八點,晚了九十點;在某知名IT企業工作的王先生對待晚飯更是隨意,要麼不吃,要麼就煮包方便面解決。而將晚飯刻意省掉以保持體型,早已成為眾多愛美女性的通行做法。從事財務工作的26歲姚小姐就屬於這類,她平時晚上基本不吃飯,用一個蘋果或西紅柿替代晚餐是常事。不過一旦遇到聚會或加班等,就會一下吃特別多,高糖、高鹽、高油來者不拒。

  河南鄭州王奶奶的習慣顯示了很多老年人的共同問題。因腿腳不便,今年79歲的王奶奶平時基本不下樓,到晚上也不怎麼餓,於是將晚飯時間順勢延後,通常到八九點才開始搜羅中午的剩菜,熱一熱隨便吃點。江西封奶奶今年85歲,一輩子習慣節省的她經常一樣菜吃一天,做一次米飯至少吃兩天。氣溫高的時候,即便菜可能壞了,她也捨不得倒掉。

  晚餐後幾乎不動的問題體現得極為明顯。超過四成人表示,吃完晚飯後會選擇坐著看電視或玩手機、電腦。美國2013年的一項民意調查也發現,約29%的美國人是在電視前解決晚餐的,還有8%會在吃飯的同時玩電腦,幾乎飯前飯後都離不開電腦、電視。

  太多、太晚、種類少是共同問題

  由於生活節奏加快,以及城市社交和文化的需求,如今晚餐的社會功能在某些時候已經超過了健康的需求。從全球的情況來看,以下幾種現象比較普遍:

  首先,晚餐吃得過多。對一些人來說,晚餐仍是一天中最大的一餐,出門應酬酒肉滿桌;家有老人的,有可能為了讓孩子一天工作後好好補補,在豐富程度上下大工夫。在美國,傳統理念上,午餐不如晚餐重要,即便是在家用餐,熱量和含鹽量也相對較高。愛吃香腸的德國在晚餐上未加控制,通常都會肉食比重超標。數據顯示,40%的德國女性和60%的德國男性每天會食用香腸或肉類,每周平均食用1公斤肉類和香腸,遠超營養范圍允許值。英國研究指出,晚上過量攝入紅肉和加工肉制品,如熱狗、漢堡、香腸等,會增加腸癌風險。晚飯吃得太多、太油膩,易攝入過多膽固醇,並逐漸堆積在血管壁上,形成動脈硬化,可能發展成冠心病。

  其次,不用心吃飯。一邊吃晚飯,一邊看電視或玩電腦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無法將注意力放在餐桌,不利於胃腸消化。

  再次,太晚或不定時。大部分上班族的晚餐時間都是跟著工作轉,一加班就要無限延後。身體腸胃有著自己的生物規律,如果長時間不能按時就餐,甚至饑一頓飽一頓,必然會損傷腸胃功能。總是吃得太晚,也容易導致多余的能量堆積,機體器官代謝負擔增大,體重增加。美國調查顯示,在晚餐被推遲的同時,還帶來了另一個負面影響:根本就沒時間做運動以促進消化。通常人們在准備好晚餐,吃完並清理干淨後已差不多是晚上21:38了。他們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散步或做其他運動,這也成為導致美國人肥胖的原因之一。

  最後,種類單一。不僅老年人面臨晚餐種類單一的困擾,很多年輕人也存在同樣問題。年輕女性晚餐只吃蔬果、不吃主食以保持身材的做法,正成為社會問題,長期如此,極易導致營養素缺乏。一般建議,每人每天應當吃夠20~30種食物,晚餐同樣需要保證全面均衡的營養。

  造成上面幾個現象的原因在不同人群中可能不太一樣。比如,年輕人主要是因為社會節奏加快、食品工業化等影響;很多老年人則將均衡飲食誤解為膳食簡單化,卻沒考慮到老年人的營養需求,以及生理機能的特殊性。韓萍表示,目前存在的所有晚餐問題,說到底都根源於理念問題。比如,有人仍然沒意識到一日三餐對健康的影響;一些年輕人覺得自己身體好,還有資本放任自流;老年人則習慣了過去的飲食方式,一時難以改變。因此,要建立起良好的晚餐習慣,必須從改變觀念入手。

  晚餐安排需統籌考慮全天飲食

  “從健康角度出發,只要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就能實現健康飲食目標。”健康晚餐不應只考慮晚上吃什麼,而應將其和全天以及一周膳食計劃統籌起來考慮。建議盡量對一周飲食有個安排,比如本周早餐吃什麼,在計劃時盡量考慮午餐在外吃的情況,在晚餐時“查漏補缺”。

  晚餐一般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吃飯時間,二是在哪兒吃,三是吃什麼。以在外就餐為例,就餐時間盡量選在7點左右;可能的話,盡量選擇一些較安靜整潔的餐館;選擇菜品時,避免油炸、高脂或偏鹹的菜,不要忘記主食。數量是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基本原則是不要超過午餐的量,一般的分配是早餐30%、午餐40%、晚餐30%,同時要根據一周和一天的情況進行調整,營養學家將此稱為“周平衡法”。

  工作較忙的,嚴防晚餐不定時。盡可能按時抽出時間,吃個簡餐,不要將晚飯時間拖得過晚。

  應酬較多的,先給自己定個規則。並非所有應酬都不可拒絕,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真的想拒絕。最好能給自己制定一個規則,每周應酬不超過兩次;在酒桌上,盡可能多吃些不同種類的食物,但應控制總量。如此一來,不僅能減輕應酬時的潛在危害,還能彌補普通晚餐食物種類不足的缺點。

  想保持身材的,學會營養搭配。我們講究“晚餐吃少”說的是總量少,而不是種類少。營養學上推薦,每餐都應該有主食、蔬果、蛋奶及肉類,越豐富越好。即便你煮方便面吃,加上一個雞蛋、一點蔬菜,就會使這一餐變得健康一些。德國營養協會不認同“晚餐吃得越少越好”,提倡每周、每天飲食熱量的總體限制。

  老年人克服食物種類單一化。建議老人做點什錦菜,炒菜時多用幾種食材,做粥時多放幾種糧食,在控制總量的前提下增加食物種類。

  增加全家人一起吃晚飯的頻率。最近幾年,國內外都在推崇“晚餐要全家人一起吃”的觀念。這是因為在家吃飯能營造相對放松的就餐環境,更容易實現細嚼慢咽,不易吃多,且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自己准備晚餐也可以在食物品種和質量上有所控制,保證均衡的營養攝入。

  韓萍提醒,現在很多人仍沒有飯後運動的習慣,原因之一可能是周圍缺少運動氛圍,比如幾個可以每天一起運動的同伴。建議每個人都為自己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先從外部激勵開始改變習慣,每天晚餐半小時後出門散步、快走,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就能養成習慣,從而變成自覺行為。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