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肉類食物,有句流行語:“四條腿不如兩條腿,兩條腿不如沒有腿。”意思是說,魚屬於肉類中營養價值較高的食物。魚肉高蛋白、低脂肪,肉質細嫩美味,容易消化,老少皆宜,歷來受到營養學家的推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也把魚排在動物性食物的第一位。魚類一般含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少,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經常吃魚的人,較少發生肥胖和高脂血症,減少了發生冠心病、高血壓、腦卒中的危險。但是,若不注意吃魚的方法和衛生,也會發生食物中毒,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吃過河豚不死,就有免疫力?
珠海市南水鎮一名 57 歲的婦女,明知河豚魚有劇毒,卻因其魚肉鮮美“铤而走險”,終於中毒身亡。據稱,她的家人都知道河豚有毒,但由於她喜歡吃,之前吃過多次也沒有中毒,所以就沒有阻止她。但以前她只吃魚肉,這次卻把魚肝也吃了,結果就出事了。有些人相信民間一種說法:“如果第一次吃河豚沒有中毒,身體就會產生免疫力,以後便可以照吃無礙。”
醫生點評:河豚體內的有毒成分為河豚毒素,煮沸、鹽腌、日曬均難以將其破壞。河豚的肝、脾、胃、卵細胞、卵巢、睾丸、皮膚以及血液均含有毒素,其中以卵細胞和卵巢的毒性最大,肝髒次之。洗淨的新鮮魚肉一般不含毒素,但若魚死後較久,毒素可以從內髒滲入肌肉。因此,即使只吃魚肉,仍有中毒可能。河豚毒素主要作用於神經系統,開始症狀為身體麻木,血壓急劇下降,最後出現呼吸和血管運動中樞麻痺致死,重症者可於發病後 30 分鐘內死亡。吃河豚會產生免疫力的說法也純屬無稽之談,每一次吃河豚都有喪命的危險。一般的家庭烹調方法無法將毒素去除,建議市民不要食用,而且要提高識別能力,防止誤食。
雪卡毒素中毒,深海魚不一定安全
陽江市的蔡先生與人合買了一條 7.5 公斤的深海魚,並分得魚腩及內髒 1.25 公斤,當晚一家三口和店內四名員工進食後,相繼出現腹痛、腹瀉、嘔吐、頭暈、嘴邊發麻、四肢乏力、下肢痺痛等中毒症狀,七人經醫院救治後痊愈出院。奇怪的是,與蔡先生合買這條魚的其他人進食後卻沒有出現中毒症狀。根據蔡先生等人的症狀,醫生推斷為雪卡毒素中毒,中毒的原因可能與吃了魚的內髒有關。
醫生點評:雪卡毒素是一種由海洋微生物產生的神經毒素,黏附在海藻或死去的珊瑚表面。一些深海魚包括紅斑、老虎斑、東星斑、西星斑、豹星斑、杉斑、燕尾星斑、老鼠斑、藍瓜子斑、蘇眉、龍趸等,在進食了黏附有雪卡毒素的海藻後,內髒和肌肉就會蓄積雪卡毒素,尤以內髒蓄積量最高。雪卡毒素能抵受高溫,煮熟也不能除去。為安全起見,吃深海魚前一定要把內髒尤其是卵巢剔除干淨。魚的體積越大,可能含有的毒素就越多。所以,吃“小魚”一般比吃“大魚”安全。食用時,還要避免同時喝酒及吃花生或豆類食物,以免加重中毒程度。如果食用深海魚後出現身體不適,應盡快到醫院就診。
用魚膽“涼血”,使不得
“貿然吞食一個魚膽,花費了 10 多萬元救命。”聽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可這是發生在廣西籐縣的一個真實故事。唐某宰殺了一條草魚,他看見魚膽很大,又想起人們常說“膽能涼血”,而且他正好覺得自己體內有點“熱氣”,就想用魚膽“涼”一下。於是,就把整個魚膽生吞下肚。很快,唐某出現胸悶、嘔吐等不良反應,他以為這是魚膽在體內的“磨合”,就沒放在心上,直到出現發燒、尿血等症狀,他才到醫院檢查。醫生發現,唐某的肝、腎等多個器官都出現中毒症狀,須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最後,唐某花費了 10 多萬元,才僥幸保住性命。
醫生點評:大多數淡水魚的魚膽中都有毒性物質,如青魚、草魚、鳙魚、鲳魚、包頭魚、白鲫等。魚膽不論生吞、熟食、沖酒服均可造成中毒,而且魚越大,吞服的膽汁越多,中毒越嚴重。魚膽的毒性成分主要有氫氰酸、膽鹽和組胺。氫氰酸可造成細胞缺氧窒息,還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樞,使人呼吸麻痺而死。組胺則通過變態反應損傷內髒。魚膽汁經胃腸道吸收後,先進入肝髒,再由腎髒排出,中毒者多會發生急性腎衰竭和肝損害,可危及生命。魚膽作為藥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得到臨床試驗證實,所以,不可盲目聽信偏方,“以身試膽”。
含組氨酸較多的魚,易腐敗變質
又到年末,正是養魚戶們忙著收獲的時候。張大伯請來親戚朋友幫忙干塘抓魚,他們在塘底捕到一條罕見的大鯉魚,圓圓的身子,足足有 30 斤,可能是去年干塘時的漏網之魚。大家都說肯定很鮮美,要美餐一頓。由於當晚到酒樓吃飯,鯉魚就留到第二天吃。但到了第二天中午,張大伯聞到魚有點腥臭味,但想著天冷應該不會壞,烹調時多加點香辣調味料就好了。當晚一大桌人吃著噴香的魚肉都很開心,可是吃完飯還不到 1 小時, 8 歲的小孫子便出現頭暈、頭痛、腹痛等症狀。隨後不久,所有人都出現了類似症狀,全都進了醫院。經診斷,造成這次事件的原因,是吃了不新鮮的鯉魚引起食物中毒。
醫生點評:有些魚含有較多的組氨酸,常見於海產魚中的青皮紅魚類,如竹夾魚、金槍魚、秋刀魚、沙丁魚、朝鮮方魚、鲐魚等;河產魚主要見於鯉魚。當魚不新鮮或變得腐敗時,細菌大量生長繁殖,魚體內組胺生成增多,使人食用後發生組胺中毒。中毒者往往出現皮膚潮紅、胸悶、呼吸急促,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嚴重者出現荨麻疹、口唇水腫、呼吸困難及瞳孔散大。鮮魚存放不當極易腐敗變質,因此,應盡量保證在冷凍條件下保存魚類。
畸形魚、“煤油味”魚,中毒不淺
深圳市一家酒樓的雅間內,曾有四位正津津有味吃著魚頭的食客突然相繼昏迷,被急送醫院搶救才脫離危險。據醫師說,罪魁禍首就是酒樓的特色菜——魚頭宴。原來,他們所吃的魚頭內含有很強的有機毒素等有害化學成分。
醫生點評:魚類常因生活水域被污染,使其體內含有較多重金屬(如汞、镉、鉻、砷、鉛等)、農藥和病原微生物。魚頭血管多,脂肪含量高,因此聚集的有害物質更多。食用受污染的魚可導致汞中毒、镉中毒、鉛中毒和其他污染物中毒的發生。因此,應對所食魚的來源有所了解,不吃受到嚴重污染的水域中生長的魚,不吃頭大、身瘦、尾小的畸形魚,不吃眼睛渾濁或向外鼓起的魚。烹調或食用時若發現魚有煤油味、火藥味、杏仁味,以及類似氨水味、農藥味等不正常的氣味時,一定要將其丟棄,不要捨不得。此外,烹制魚頭時,一定要將其煮熟、煮透,以確保健康。
防孔雀石綠,可多選擇“粗生”魚
有一位朋友經常抱怨:“現在到了菜市場都不知買什麼好,以前天天吃魚,現在連魚都不能吃了,難道要吃素嗎?”確實,近來鬧得沸沸揚揚的孔雀石綠事件,使得很多人都不敢吃魚了。
醫生點評:孔雀石綠是一種帶有金屬光澤的綠色結晶體,既是殺真菌劑,又是染料,長期以來,漁民都用它來預防魚的水霉病、鰓霉病、小瓜蟲病。為了讓鱗片受損的魚延長生命,在運輸過程和存放魚的池內,也常使用孔雀石綠。科研結果表明,孔雀石綠具有高毒素、高殘留的特點和致癌、致畸、致突變等不良反應。許多國家均將孔雀石綠列為水產養殖禁用藥物。我國於 2002 年 5 月也將孔雀石綠列入《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化合物清單》中。但是,因為孔雀石綠價格便宜,其治療水霉病等的功效也是其他藥物不能“替代”的,所以,利益驅動使得孔雀石綠並沒有退出漁業市場。雖然在一些魚類中發現問題,但是我們不必因此而不吃魚,因為還有很多品種的魚是沒有問題的。可以選擇一些比較“粗生”的魚,如四大家魚:草魚(廣東俗稱鲩魚)、青魚、鲢魚、鳙魚,以及海魚,因為“粗生”的魚生命力強,不容易生病,而且價錢便宜,飼養和運輸過程中使用孔雀石綠的機會較少,而海魚不是養殖魚類,可以較為放心。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