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的變暖導致各種各樣的細菌病毒也格外活躍,5月以來,腹瀉病和傳染病的發病率急劇上升。夏季是各種腹瀉病和傳染病發病的高峰期,所以從現在起就該提高警惕,加強預防。尤其是在體弱、感冒發燒、人體免疫功能降低時,更要注意遠離半生不熟的食品。
腹瀉流行病
傳染源感染性腹瀉位居腹瀉病之首,是由細菌、病毒及某些寄生蟲等生物病原引發腸道感染出現的腹瀉。非感染性腹瀉由非生物病原引起,腹部受涼、消化不良、過敏刺激、藥物反應及其他非腸道感染都可引發。
症狀病發開始主要是腹瀉,常伴有痙攣疼痛,不久將會轉化成水樣便或黃色稀便,慢慢發展為便血和腸出血,最後可能會轉成尿毒綜合症、腎綜合症等病。
醫生建議出血性大腸細菌感染主要是飲食不衛生導致的。目前飲水衛生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食品衛生仍然存在問題。具體的發病原因各國不同。美國發現這種病菌罪魁禍首是漢堡包的不衛生,日本則是在蘿卜纓和半生不熟的食物中發現的。研究發現,進口肉類食品、冷凍食品和海產食品保存不當都可能會被大腸埃希菌感染。這種病菌喜歡在低溫下繁殖,平時家用的普通冰箱也會給病菌提供生存環境,所以冰箱裡久置的肉類食品最好不要食用。
急性細菌性痢疾
傳染源急性細菌性痢疾是國內分布面積最廣的多發性腹瀉病,痢疾桿菌會隨病人或帶菌者糞便排出,通過生活接觸、被污染食物或水源或蒼蠅等方式傳播。任何降低抵抗力的因素如受涼、過度疲勞、營養不良、暴飲暴食或其他慢性疾病均有利於菌痢的發生。
症狀急性細菌性痢疾潛伏期多數為1至2天,典型表現為急性發熱,有陣發性腹痛,腹瀉時有黏液或膿血便,明顯有裡急後重及肛門下墜感,左下腹壓痛。中毒性菌痢易發生於2至7歲兒童,症狀多為高熱腹瀉或無腹瀉,表現為驚厥、嗜睡或面色蒼白四肢冰涼、口唇發紫、血壓下降及意識不清。
醫生建議口服補液(葡萄糖20g、氯化鈉3.5 g、碳酸氫鈉2.5 g、氯化鉀1.5 g加溫開水至1000 ml),明顯脫水者應靜脈補液。抗菌治療用環丙沙星等喹酮類藥物,兒童可選用三代頭孢菌素或磷霉素。中毒性菌痢則需及時送醫院搶救、治療。
沙門氏胃腸炎
傳染源沙門菌腹瀉是除傷寒及副傷寒甲、乙、丙以外的沙菌感染引起的腸炎,發病率在腹瀉病中居第三位。沙門菌喜濕耐寒,不耐熱,在水中可存活數月。該菌存在於豬、牛、羊、狗、雞、鴨及鼠類的腸道、內髒與肌肉中,當人們進食未煮熟被污染的肉類、內髒或蛋制品、乳類後,會感染發病。
症狀急性胃腸炎型常伴有發熱、嘔吐、稀水樣便,少數有黏液膿血便;傷寒型腸炎症狀類似傷寒,患者會持續發熱,可能伴有肝脾腫大;敗血症型腸炎馳張熱,血培養為陽性,可能有局部感染。
醫生建議及時補液及對症處理為主,嬰幼兒及年老體弱者應用抗生素治療。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