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月19日電 汶川大地震給經歷了這場災難的人們造成的心理創傷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截至目前,50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從事心理危機干預的志願者和專家已抵達四川,一項針對災後心理重建的援助計劃已在地震災區悄然展開。
各地各部門啟動災後心理重建援助行動
共青團中央日前下發《關於進一步組織動員團員青年做好抗震救災工作的通知》,動員具備專業技能的青年志願者開展醫療救助、心理調適、思想安撫、特困人群護理等工作。
在綿陽市最大的災民臨時安置點九洲體育館外側,成都醫學院心理研究所設立了一處心理咨詢服務點,從15日開始,他們組織10名心理學老師各自帶一名高年級的心理學專業學生在災民中走訪,給災後患有心理疾患的災民提供心理治療。
領隊王鳳鳴告訴記者,從這兩天的情況看,已經有不少災民暴露出明顯的心理問題,尤其是一些孤兒。對災民進行心理干預將是今後一個時期救災工作一項重要的任務。
18日,廣東省一支由56人組成的“拯救心靈”心理支援團隊,從廣州飛赴四川,幫助災難中受到心理創傷的同胞心理康復。
“大災過後,人們心理創傷嚴重。除了捐錢捐物以外,我們還應幫助他們恢復生活的信心。”廣州市向日葵心理咨詢中心胡慎之發起了這次心理危機干預活動,當天就有300人報名。
18日,黑龍江省抗震救災心理援助隊組建完畢並召開了動員大會。這支援助隊由29名專家組成,全部來自省內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醫院。他們將根據需要,分期、分批趕赴四川地震災區,執行心理援助任務。
“四川抗震救災心理援助公益聯盟”17日舉行了《重大災害後的心理重建》首場志願者培訓會,第一批抗震救災現場心理援助工作小組有望於19日前往德陽。
災區兒童和青少年成為心理援助重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張侃說,災區兒童、青少年是救助重點之一。他們缺乏足夠的認知能力,受到的刺激更大,如果處置不力,負面的心理症結會成為他們今後成長的障礙。
陝西心理學會理事長王淑蘭說,災後8周以內如果能對災區兒童進行及時心理輔導,可在短時間內達到較好的恢復,如果心理治療不及時,則可能出現抑郁等嚴重心理問題。
5月17日,在汶川地震後的第5天,來自北京市海澱區明圓學校的二十多名川籍孩子,在中科院接受了該院心理所專業人士的團體心理干預。這是中科院心理所在汶川地震後針對災區後方有關人群所做的一項心理援助活動,也是引導社會關注災後心理援助和心靈家園重建的一個舉動。
汶川大地震後,一些孩子失去雙親,成為孤兒,正承受著巨大的悲痛。為撫慰他們的心靈創傷,減輕他們心理痛苦,經共青團中央批准,共青團重慶市委組織實施了心理輔導志願服務工作,面向全市招募心理輔導志願者60名赴四川開展志願服務。他們在5月17日至6月2日,以6天為一周期,分三批到四川綿竹市地震災區開展針對災區孤兒的心理撫慰、心理疏導及生活照顧等服務。
專家認為,應對災區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及時進行災後心理危機干預。如學齡前及小學階段的兒童,應提供給他們多種玩具,或者開展可進行身體接觸的游戲,還可以組織多人參加的集體繪畫等活動。由於一些孩子會出現失眠、懼怕黑暗的現象,可以讓孩子開著燈睡覺,並在睡前安排講故事等活動。對於中學生,則可以安排團體討論讓他們充分抒發感情,教師或志願者應及時進行認同和鼓勵。此外,還可以組織年齡較大的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參與救助他人,或圍繞重建家園進行資料收集和方案設計,把對災難的經驗轉化為創造力方向,將利於青少年災後的快速心理恢復。
專家:五級人群需要做好心理危機干預
山東省衛生監督所的有關專家分析認為,本次地震災難的心理受災人群大致分為五級人群:
第一級人群為直接卷入地震災難的人員,死難者家屬及傷員。
第二級人群是與第一級人群有密切聯系的個人和家屬,可能有嚴重的悲哀和內疚反應,需要緩解繼發的應激反應。另外,還有現場救護人員以及地震災難幸存者。專家認為,這一人群為高危人群,是干預工作的重點,如不進行心理干預,其中部分人員可能發生長期、嚴重的心理障礙。
心理危機干預的第三級人群是從事救援或搜尋的非現場工作人員、幫助進行地震災難後重建或康復工作的人員或志願者。
第四級人群是向受災者提供物資與援助的災區以外的社區成員,以及對災難可能負有一定責任的組織。
第五級人群是在臨近災難場景時心理失控的個體,這類人群易感性高,可能表現心理病態的征象。
專家建議,目前的重點干預目標應從第一級人群開始,一般性干預宣傳廣泛覆蓋五級人群。采取評估、干預、教育、宣傳相結合的辦法,提供災難心理救援服務;盡量進行災難社會心理監測和預報,為救援組織者提供處理緊急群體心理事件的預警及解決方法;促進形成災後社區心理社會干預支持網絡。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