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馬利翁效應被總結為:“上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聯: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不‘扶’不行。”
皮格馬利翁效應(ygmalion Effect),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的,亦稱“羅森塔爾效應(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善雕刻。他不喜歡塞浦路斯的凡間女子,決定永不結婚。他用神奇的技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繼日的工作中,皮格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熱情、全部的愛戀都賦予了這座雕像。他像對待自己的妻子那樣撫愛她,裝扮她,為她起名加拉泰亞,並向神乞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動,賜予雕像生命,並讓他們結為夫妻。這雖然只是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但其中深藏的奧秘無不展示了心理暗示所釋放的神奇力量。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過半年,羅氏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長進很大,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績。實際上,這是心理學家進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實驗。
他們提供的名單純粹是隨便抽取的。他們通過“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堅定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信心,雖然教師始終把這些名單藏在內心深處,但掩飾不住的熱情仍然通過眼神、笑貌、音調滋潤著這些學生的心田,實際上他們扮演了皮格馬利翁的角色。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因此變得更加自信,奮發向上的激流在他們的血管中蕩漾,於是他們在行動上就不知不覺地更加努力學習,結果就有了飛速的進步。這個令人贊歎不已的實驗,後來被譽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期待效應”或“羅森塔爾效應”。
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本來穿了一件自認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結果好幾個同事都說不好看,當第一個同事說的時候,你可能還覺得只是她的個人看法,但是說的人多了,你就慢慢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力和審美眼光了,於是到了下班後,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換下來,並且決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其實,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可見,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人為什麼會不自覺地接受別人的影響呢?其實,人的判斷和決策過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境限制之後做出的。這種決定和判斷就是“主見”。一個“自我”比較發達、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有主見”、“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沒有萬能的“自我”、更沒有完美的“自我”,這樣一來,“自我”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對的,也並不總是“有主見”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給外來影響留出了空間、給別人的暗示提供了機會。我們發現,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這使人們能夠接受智者的指導,作為不完善的“自我”的補充。這是暗示作用的積極面,這種積極作用的前提,就是一個人必須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見”,暗示作用應該只是作為“自我”和“主見”的補充和輔助。表面上看,有些積極暗示似乎起著決定性作用,其實,積極暗示對於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畫龍點睛”。換句話說,如果你不是那塊材料,再多的暗示也無濟於事。心理暗示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麼如果一個人的“自我”非常虛弱、幼稚的話,這個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別人的“暗示”占領和統治。
所以,皮格馬利翁效應雖然會對你的生活產生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但是千萬不要盲目地相信它,完全被它所左右。因為外界的鼓勵或是批評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如果總是因為別人的態度而改變自己的話,那就永遠也不會成熟。
(實習編輯:張華仙)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