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和悲痛的階段是普遍的,各階層的人都會經歷這些階段。當一個人面對自己的絕症、失去一段親密關系、或者被珍惜的人或動物的死的時候,就會產生哀悼的情緒。Elisabeth Kübler-Ross 在她1969年的著作《論死亡與臨終》中首次提議,正常的悲痛有五個階段。
當我們痛失親人的時候,會花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程度,經歷各個階段。這五個階段沒有特定順序。我們時常會反復經過幾個階段,直到能夠平靜地接受死亡為止。我們許多人得不到足夠的時間,以達到悲痛的這個最後階段。
親人的死,或許會激發你評估自己對死亡的感受。每一個階段中,有共同的一絲希望:只要有了生命,就會有希望。只要有了希望,就會有生命。
許多人並不會依照以下的順序經歷這五個階段,但是這也沒關系。理解這五個階段的關鍵,不是感到你必須經歷所有的階段,而是將它視為引導你經歷悲痛的過程,幫助你了解你的處境。
請記得,每個人哀悼的方式不一樣。有些人會把情緒表現出來,也有些人會內心哀悼,可能不會哭出來。不要批判一個人如何經歷悲痛,因為每個人的經歷將會不一樣。
1. 否認與隔離(Denial and Isolation)
得知自己得了絕症或者親人之死的消息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否認狀況的真實性。這是一個將洶湧情緒合理化的正常反應。我們將言語阻擋開來,避開事實。這是一個暫時性的反應,幫助我們度過第一波傷痛的情緒。
2. 憤怒(Anger)
否認與隔絕的掩蔽效用開始消失的時候,現實和其苦痛會重新浮現。我們還沒准備好。強烈的情緒從我們脆弱的核心往外反射,以憤怒表現出來。憤怒可能是針對無生命的物體、陌生人、朋友或者家人。憤怒也可能是針對臨終或者已經逝世的親人。我們理智上知道那個人不應該被怪罪,但是情感上卻怨恨那個人使我們傷痛,或者離開我們。我們因為憤怒而感到感到慚愧,而這使我們更憤怒。
診斷病情,卻無法治愈它的醫生,可能成為一個很方便的代罪羔羊。醫療專業人士每天都得處理死亡與臨終。但是這並不能讓他們免疫於他們病人的痛苦以及哀悼他們的人。
不要遲疑於要求醫生給你多些時間,或者要求他再解釋一次你的親人的病情細節。可以安排一次特別的預約,或者要求他在一天結束之前打電話給你。要求他清楚地回答你的有關診斷和治療的問題。要了解你所有的選擇。不用著急。
3. 討價還價(Bargaining)
無助和脆弱情緒的正常反應,就是試圖奪回控制:
“要是我們早點尋求醫治……”
“要是我們向另一名醫生尋求第二意見……”
“要是我們對他們好一點……”
我們可能暗地裡和神或者在上掌權者談判,試圖延遲必然的事物。這是一個較弱的防御,以保護我們面對痛苦的現實。
4. 抑郁 (Depression)
和哀悼有關聯的抑郁有兩種。第一種,是對於痛失親人的實際影響的反映。這種抑郁充斥的是悲傷和後悔。我們擔心費用和葬禮的事。我們擔心自己因為悲痛而忽略了仰賴我們的人。這個階段,只需簡單的澄清與安慰,就能緩和。我們或許需要一點有幫助的合作,以及幾句善良的話語。第二種抑郁,比較微妙,在某個形式上也比較私人。這是我們默默地准備和我們的親人分離、道別。有時候,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一個擁抱。
5. 接受(Acceptance)
悲痛的這個階段,不是每個人有幸能夠達到的。死亡可能很突然,而我們也有可能滯留於自己的憤怒或否認當中。抵抗必然的事,拒絕自己恢復平靜的機會,未必是勇敢的標志。這個階段,以退縮和平靜為標志。這不是一個快樂的時間,而且要從抑郁分辨開來。
患上絕症或者年老體弱的親人,似乎會經過一段退縮的最後階段。這不意味著他們知道自己死亡將近,只是意味著他們肉體上的衰弱,可能足以造成同樣的反應。他們的行為,意味著達到社交有限的階段是正常的。我們臨終的親人表現出的尊嚴和風度,可能就是他們給我們的最後禮物。
應對喪失之痛,最終是個非常私人、非凡的經歷。沒有人能幫助你更輕易地度過這個時期,也沒有人能理解你所經歷的所有心情。但是,別人可以和你同在,在你經歷這段過程的時候幫助安慰你。你能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允許自己感受迎面而來的悲痛。抵抗悲痛,只會延長復原的正常過程。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