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獨。幾千年來,這個被奉為修身最高境界的法則,一直被孜孜不倦追求道德修行者所奉行。干淨的靈魂需要慎獨,它是衡量一個人道德覺悟和思想品質的試金石,是守身第一要務,更是內心自由自在、誠然坦蕩的快樂源泉。
“慎獨”是儒家一個重要理念,最早見於《禮記·大學》,“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意思是,人們在獨處的時候,也能自覺遵守各種道德准則,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古人特別看重慎獨,曾國藩的家訓裡就特別提出了“慎獨則心安”的修養之道。他說,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裡既已知曉有善,也知曉有惡,如果不能為善去惡,那麼就是自欺。
遺憾的是,這一古訓早已被國人淡忘,能用它來鞭策自身的更是少之又少。追求快節奏、高效率的今天,很多人無暇觀照自己的內心,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自己都不認識自己”,我們學會了陽奉陰違,學會了包裝掩飾,人前一套人後一套成了保護自己的權宜之計,甚至是成熟入世的標志。當面阿谀奉承、談笑風生,背後卻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在公共場合談吐優雅、恭恭敬敬,私下裡卻對保潔人員頤指氣使;會議上高談闊論講環保,卻可能在四下無人時隨手丟垃圾……這些頻繁發生於你我身上的習以為常的小事,都與“慎獨”相違背。其實,大庭廣眾之下,多數人都會謹慎行事,此謂“慎眾”,做到這一點並不難。難的是一個人獨處時,還能小心謹慎,規規矩矩,做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復旦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孫時進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慎獨講求的是每個人都要保持真誠、表裡如一,如此才會形成一個誠信、可靠、充滿安全感的社會。“安全感很重要,如果你無論身處何處都感覺很安全,一切都是可以預測的,那你的內心就是安定幸福的,也就真正達到了和諧。”反之,如果你不能達到身心的統一,常常違背良心去做人做事,久而久之心裡就會充滿矛盾和沖突,變得壓力大、焦慮、內疚,各種心理問題也會隨之而來。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讓人心胸寬廣。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應追求“慎獨”。孫時進認為,追求慎獨也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要發自內心,並非一味克制。真正的慎獨是生命的自覺。“隨心所欲不逾矩”正是對慎獨的最佳诠釋,花朵綻放並不是為了取悅誰,而是一種自由自在、寵辱不驚的狀態,只有這樣的慎獨,才能實現內心與外在的真正統一。
要達到“慎獨”的境界,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孫時進說,家庭要探討出一套大家共同認可的規矩,然後嚴格按規矩辦事,讓孩子從小意識到破壞規矩就要承擔相應責任,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穩定、統一的價值標准,學會尊重規則,這樣才能輕松自在地做到表裡如一的慎獨。對於個人而言,“自覺”是實現慎獨的必要手段,也就是不斷地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修正。曾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古人尚有完善自我的人生理想,現代人則更應見賢思齊,力爭達到這種修身的境界。自省是我們每個人淨化心靈的手段,是我們了解自我的途徑,同時也是自我修養的一種境界。每一次自省,就是一次檢閱、一次提升,最終不斷強大自己的內心世界。
慎獨,是通向人生的成功之路。它讓你面對廣闊天地而內心坦蕩,能讓你的心靈快樂、滿足、平和。正如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所說:“無論是在別人跟前還是自己獨處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卑劣的事情———最要緊的是自尊。”由此而進,一個個內心充盈、真誠的人,才可以去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當我們大多數人都踐行“慎獨”精神的時候,才有可能創造一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才有可能建設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