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趨勢
公眾需要大趨勢,知道“這個世界會好嗎?”;公眾也想知道小趨勢,看自己是否與社會合拍同調。
大趨勢關乎理性,小趨勢關乎情感。大趨勢緊追全球化,小趨勢體貼本土化。大趨勢是金錢不眠,小趨勢是人文關懷。大趨勢是商業價值決定流行文化,小趨勢是小眾保留私人個性。大趨勢的鈔票味和血腥味,不如小趨勢的體溫。
什麼是小趨勢?它們是非主流的、在萌芽狀態的、具體而微的、從屬於社會神經末梢但最貼近人心的那些未來潮流、未來行為和未來生活方式。在一向為統計局、傳媒和社會學家忽視的小領域,眾多小趨勢構成公眾安全感和生活信心的重要來源,公眾將避免瞠目結舌、不明所以地接受現實。
美國馬克·佩恩的《小趨勢》出了中文版,中國還未有基於中國本土的小趨勢報告。《新周刊》采訪了15位各界達人,分析總結了88種中國的小趨勢,以期為未來的中國小趨勢議題和報告做一個導引。
盛世中國正因小趨勢的發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和戲劇性。
小趨勢裡的中國大趨勢
你不再是新時代的一顆螺絲釘,而是新浪潮裡的一朵小浪花。小趨勢為個人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也為一個民族擴寬了進步的空間。
“美國因為滯脹問題難以自拔,再次陷入經濟危機。中國獨善其身,成為唯一的贏家,並從2013年起,正式進入盛世。中國人從此人人都覺得很幸福、很滿足,對於那些叫人不快的事兒,差不多都患了健忘症,進入了集體失憶黑洞,而稍微明白一點兒的,都進入精神病醫院。”
這是博友陳述的陳冠中小說《盛世:中國2013年》劇情。微博上流傳的劇情則是:2013年的三裡屯的星巴克更名旺旺星巴克,桂圓龍井拿鐵熱賣——這讓你想起了在未來的2012年,准確說是電影裡的《2012》年,盛世中國剛剛在大災難裡拯救了世界。
中國如同打了興奮劑。你活在大國崛起的迷夢之中,活在被時代一再加速的生命之中。30年前,你確信自己是時代的一顆螺絲釘,與同志小心翼翼地收集廢鐵,只為超英趕美;30年後,你拒絕在時代大潮隨波逐流,偶爾孤身離開網絡社區、公司幫派、巨無霸城市,只為尋找怎麼找也找不著的自我。
每個人都能成為時代新浪潮裡的一朵浪花——馬克·佩恩寫有《小趨勢》,認為世界存在“小趨勢”:美國1%的人口因價值觀、生活習慣、行為方式、身體特征而構成小群體,小群體形成小趨勢,小趨勢裡埋藏著未來的大趨勢。
今時今日,活在中國的你,正身陷“大趨勢”與“小趨勢”的糾結之中:生活再無標准樣板,命運出現了多元化選擇。學會懷疑的你不再相信未來學者,畢竟無論寫《小趨勢》的馬克·佩恩、寫《中國大趨勢》的約翰·奈斯比特,還是寫《中國,岀租中》的大前研一,都有管中窺豹的嫌疑,對你的問題,從未感同身受。
作為傳統的中國人,你有服從集體的思維定勢,以為時代潮流浩浩蕩蕩,小趨勢不過是螳臂擋車;作為被全球化的中國人,你不得不接觸來自西方世界與網絡世界提供的種種可能性——21世紀是每一個人的世紀,你必須自己找答案。當1%的中國人選擇了和你一樣的答案,屬於中國的小趨勢,就此應運而生。
小趨勢與大趨勢的八大糾結
以下幾個詞,迅速地看一遍,然後默寫:沙灘、橙色、小巷、樹葉、玻璃、秋千、鋼鐵、白雲、水泥。最後,看你默寫的詞語,包括在哪個選項中?
這是一份“你適合去哪個城市生活”的測驗題中的一條。據說選沙灘、白雲、水泥的人得3分,選橙色、樹葉、鋼鐵的人得2分,選小巷、秋千、玻璃的人得1分。按照分數高低,可找出你適合的城市。分數高的,去廣州、廈門、大連;分數低的,去成都、北京、天津。
但最後,你發現寫下的是:“鋼鐵、玻璃、水泥”。深冷的現代格調在城市蔓延——廣州要在江邊種植曼哈頓,重慶高樓密度中國第一,夜晚來臨,彩色射燈和摩天大廈讓你居住的大城市,頃刻變成“魔幻星球”。
這是一個無趣的魔幻星球——房價高企,蟻族圍城。摩天樓外形昂揚,電梯裡塞滿“潛伏”的白領。夜場限時關門,大街如同宵禁。舊樓被穿衣戴帽,新樓要統一顏色,市中心卻容不下一條愛情斑馬線。這就是你的“大城市”:人口超標,又缺乏人氣;標榜文化,又缺乏個性;空間擠擁,又無法互相取暖。
這是一個無情的魔幻星球——商業開始日益追求稀缺性與獨占性,但四處發掘稀缺之物的人們,最終發現最缺的是真情。情感營銷成為年度最佳營銷:北京出現慢遞郵局,你的信件將在10年後寄出;上海出現心靈超市,出售精神商品,寫著“暫停”、“睡滿8小時”、“沒有垃圾電郵”、“信心”、“勇氣”的空瓶子,售價不菲。
這是一個寂寞的魔幻星球——以前,有進步青年寫文章,問人生的路為什麼越走越窄?現在,階層的板結讓城市淘金者感覺前途猶如粘滿膠水。網絡有“寂寞”名人賈君鵬,暴露出盛世的空虛感——你保持最旺盛的欲望和斗志,情感世界卻從未被滿足;你需要心靈雞湯,只為調整狀態,好在金錢的王國持續戰斗。
這是一個虛幻的魔幻星球——手機成為了你的器官,短信取代了前往暗戀女子家做客的忐忑,E-mail讓你不再前往街角的郵局寄信,Blog讓你荒廢了小牛皮封面的精致日記本,Word文件取代了你對中文字寫得好不好的擔憂。人類已經無紙化。你已一月未聽過戀人的聲音,一年未見家人一面。網絡看似拉近人們的距離,實則拉遠。
你想逃避這種魔幻生活,開始自我救贖——鄭州有市民發起中秋節全城關燈賞月、南京身著古裝的年輕人在地鐵裡與乘客一同朗誦詩歌、深圳老總組成總裁抱抱團擁抱陌生人、廣州白領聚居的小區誕生了熱情的社區領袖……1%的人開始行動起來,去重拾在這個物欲時代失去的浪漫與情感,重拾生活的快樂,重拾夢想的天真。
《你能跟得上10年後的中國嗎?》的作者霧滿攔江這樣預言10年後的中國:商業共榮共生、凌駕於一切之上的商業、技術改變中國、到全世界尋找利潤、貼近用戶者生存、農學思維商業席卷中國、技術不只是技術……
若這一預言准確,中國的大趨勢依然是對金錢和技術的追求。與此同時,中國的大趨勢與小趨勢亦迎來了它們的八大糾結——關於城市,大趨勢是經濟體城市,小趨勢是情感體城市;關於物質生活,大趨勢是金錢不眠,小趨勢是心靈復蘇;關於信息社會,大趨勢是電子化人類,小趨勢是信息隱居者;關於文化,大趨勢是商業價值決定流行文化,小趨勢是小眾保留私人個性;關於社會進步,大趨勢是創新,小趨勢是保守;關於階層,大趨勢是草根崛起,小趨勢是偽上流社會圈地;關於中西方,大趨勢是融入全球化,小趨勢是堅守本土化;關於情感,大趨勢是婚姻、性愛、情感分離,小趨勢是家庭價值的回歸。
小趨勢裡的中國視點之變
《紐約時報》有文章《中國夢可能不輸美國夢》,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說:“這個世界最顯著的劃分是這樣一種:具有個人主義精神的社會和具有集體主義精神的社會。”
這位專欄作家把世界看成這樣的一個全球共同體:一端是最個人主義的社會,如美國和英國,另一端是最集體主義的社會,如中國和日本。文章舉出例子,如果你給一個美國人看一幅魚缸照片,他會介紹其中最大的那條魚,然後描述它在做什麼;如果你讓一個中國人描述,他往往會介紹魚兒們所在的環境。
在外人眼中,中國盛產順民,是為集體無意識代表。《十月圍城》導演陳可辛也認為自己寫的台詞可能很多內地編劇都寫不出來:“因為你們從小老師都說要愛國,愛國從一個主旋律的東西變成一個強迫性的東西。”
大前研一寫的《看不見的大陸》中提出一個觀點,說是一個大家看不見的“新大陸”正橫空出世,所有人都無法能逃離它的影響。“看不見”是因為這個新大陸並非一塊實質上存在的土地,它只存在於我們的集體意識之中——這是一個資金和信息跨國界自由流動的無國界經濟,其經濟活動的重心轉變為虛擬空間。
如今,正是這塊“看不見的新大陸”讓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逐漸潰敗——“看不見的大陸”改變了你的生活方式,“強迫性的東西”逐漸深埋於潛意識。這種改變伴隨著急速發展帶來的迷惘、教育體制中情感教育的空白、充滿競爭的殘酷人生經歷、貧富分化的焦慮、與西方世界的接觸、網絡世界的沖擊而來,讓你不再迷信集體,也不再迷信大趨勢。你幡然悔悟,你過去30年所謂的跟隨潮流,只是隨波逐流。
人們不得不踏上追尋屬於自己的小趨勢的道路。消極者,開始成為幸福感微弱的尼特族、候鳥族、窮忙族。積極者,要將喪失的“人性”、“自我”與“溫暖”找回來——他們成為了城市英雄、社區領袖、蚊型NGO的執行官。
星星之火,有天會呈燎原之勢。你偶然亦會發問:什麼時候開始,你年邁的母親開始將洗菜水用來洗碗,跟你說“地球的水已經不多了”?什麼時候開始,你身邊的同性戀朋友自自然然就“出櫃”了?什麼時候開始,你不再迷信名牌,開始找手工裁縫為你做衣服?
過去的30年,你為大趨勢所使,追求財富,好讓物質生活提升;隨後的30年,你將選擇屬於自己的小趨勢,去見證一個新時代——這個多元化的世界,集體正在退下,個人正登上舞台。個人的選擇匯聚成小趨勢的洪流,由小趨勢衍生的大趨勢,最終甚至決定一個民族進化的方向。
無人能准確預測全部的未來。但無需懷疑的是,過去的30年與未來的30年,都屬於不可以復制的年代。你想等待下一個機會,已經沒有下一次。
活在不確定的未來
小趨勢構成公眾安全感和生活信心的重要來源。中國科學學者、社會學者、統計機構和傳媒失職了,給不到公眾關於未來生活方式層面的體貼。
公眾需要大趨勢,知道“這個世界會好嗎?”;公眾也想知道小趨勢,看自己是否與社會合拍同調。
預言家像韭菜一樣長起來,像盲人按摩師一樣按住公眾的穴,先是像演講大師一樣口若懸河,然後像做錯事的孩子一樣忙著自圓其說。對公眾而言,未來會怎樣?抹掉一堆過時的語言的泡沫,該干嗎還干嗎。
人人活在當下,也活在不確定的未來。
一切皆有可能
中國GDP連年飙高,人均收入增加,農民免稅,城鎮職工退休金再次提高10%,養老保險可跨省轉移,政府將推行免費基本殡葬服務——這些,並未提升公眾對生活的信心指數。大家不是不差錢,而是更怕折騰、怕意外、怕選擇錯誤。
黑社會可以多年控制重慶的國計民生諸多行業,上海地鐵1號線一天可以發生4起事故,遼寧血液中心可以鑒定出三成以上親子鑒定者非親生,湖南邵陽環保局可以把醬油色的山泉水檢驗為“一級飲用水”,山東省臨朐縣五井中學負責人可以說因體罰被凍死的學生“死得很舒坦”——這樣都可以,那還有什麼不可能呢?
好好的一首情詩,預設不可能發生的地球景象,在當代全部發生了:山無陵——冰川消融,山真的快沒有山頭了;江水為竭——中國主要水系和支流的斷流不是一天兩天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已成現實,中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明顯增加;天地合——圖瓦盧將是第一個因全球變暖在地圖上消失的國家,下一個輪到誰?就連這首情詩本身的中心思想,在當代也變了: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改成了“我欲與君相知,問君有房嗎”。
小趨勢小到什麼份上?
美國馬克·佩恩的《小趨勢》出了中文版,有讀者憧憬中國有一本類似的書,他想知道:“這幾年公車的保有量和汽油消耗量增加多少,公務員的體重這幾年是如何變化的,這幾年出租車司機的胃病率是多少,官員事發前的潛伏期是如何變化的,電視台的風氣是如何變化的”。
顯然,他想知道的不是未來小趨勢,而是過去幾年來的具體變化曲線。他對具體而微的社會現實的興趣,超過了對小趨勢的興趣。但他還是很敏銳地指出了一向為統計局、傳媒和社會學家忽視的小領域。在這些領域,過去和未來我們全不知曉,只是瞠目結舌、不明所以地接受現實。
與約翰·奈斯比特的《中國大趨勢》相比,小趨勢可以小到社會生活的任何環節,拿戀愛為例:未來戀人吃飯還是男方買單嗎?戀人們一般在約會多少次之後上床?把戀愛寫在博客裡是未來小趨勢嗎?戀人對彼此哪些衛生習慣最不能容忍?戀人可以接受對方整容到什麼地步?戀人熱戀和分手期間給父母打電話的頻率將如何?同性戀會在戀愛多久之後公告雙方家人和朋友?同事戀愛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工作機會?拿買房為例:多大的小戶型是單身最愛?剛性需求者的存款手法是怎樣的?首付也貸款會推出嗎?各城市購房者平均看多少個樓盤才決定出手下訂金?購房者選擇20年和30年按揭的比例是多少?提前還貸的比例是多少?借錢的對象一般有幾個?
對以上這些疑問的答復,將來自嚴謹的社會調查和機構統計數據;經過科學地分析,最終構成具體而微的小趨勢。它們比起“房價會升還是降”的趨勢預測,顯得小兒科;但正是諸如此類的小趨勢構成公眾安全感和生活信心的重要來源。我們嘲笑英國科學家經常發布關於人體、幸福感的奇特研究成果,正反映出中國科學學者、社會學者、統計機構和傳媒的失職:我們光顧著對未來指手劃腳,卻給不到公眾一點關於未來生活方式層面的體貼。
活在不確定的未來
對於各種突發新聞,公眾學會了說一句玩笑話,“中國是一個神奇的國家”。
我們就是這個神奇國家的公民。我們有太多的愛與恨、怕與愛。錢是不可靠的。感情是不可靠的。陌生人是不可靠的。某些政府部門是不可靠的。專家是不可靠的。領導是不可靠的。互聯網是不可靠的。朋友不一定是可靠的。但我們仍要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生活,怎麼辦?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可以,活在自己的內心中已經不夠了。若有的話,小趨勢能幫我們一點小忙,讓我們心理安定。我們不只是活在當下,也是活在不確定的未來。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