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第一個月,元旦、春節接踵而來。節日本是親朋團聚、休閒放松的好日子,可是從醫學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中國人的“年關”壓力普遍存在。
不只是欠債人要過“年關”,其實全社會都要過“年關”,只不過大家對“年關”壓力有點兒視而不見。讓我們先看看事實:
每年春節前後,都有上億人口的大流動,這種大流動對流動者本人和周圍有關聯的人們,以及交通、社會管理乃至國家決策機構都構成了巨大壓力,這是舉家團聚、舉國大流動帶來的社會性壓力。
每年春節前後,公安機關和媒體都會提醒公眾注意加強人身財產安全保護措施,這是過年讓全體人民都能感受到的安全壓力。
為了過節我們還要做很多准備,這些准備也是壓力。例如,人們要購買車票、船票或機票,要籌備回家的資金;打工族不知道能不能按時拿到辛勞一年的血汗錢,擔心年後能否回到現單位工作;節日使那些沒有男友或女友的大齡青年面臨尴尬,網上曾有人出錢“租”男友或女友回家過年……
上述種種“應激源”都來源於過節,從這個角度講,“年關”壓力是一種客觀存在。
面對應激源或應激事件,大家都會對其進行認知評價,同時會出現情緒反應、生理反應和行為反應。應激反應一般分三個階段:一、警戒反應期,體內的防御能力被喚起,或者准備“戰斗”,或者准備“逃避”。二、抵抗(適應)期,進一步適應應激事件,對應激源的抵抗增強,應激反應可能到此結束。三、衰竭期,如果長久持續的無法從壓力中走出來,就可能出現過度的、不適當的行為反應。
應激反應會不會在第二階段順利結束,關鍵在於對壓力的評價或覺察。這種評價或覺察可以是雙重的,第一步,可以認識到應激事件與自己不相干或認識到對自己有積極意義,這就不會出現不利的應激反應。也可能認為會對自己帶來損害或損失,這時進入第二步認知,即對應激的潛在對策和自己應對手段的認知。若對自己的應對手段充滿信心,就不會體驗到應激。如果自認倒霉,降低期望值,繞道開溜,應激反應的程度也會相應減輕,有可能避免進入衰竭期。這樣的認知評價,有利於對信息的正確評價及應對能力的發揮,屬於積極的應激反應。相反,將會妨礙正確判斷及積極應對的選擇,會出現過度喚醒(如焦慮),過度的情緒喚起(如激動)或低落(如抑郁),認知能力降低,自我概念模糊,進入消極的應激反應,這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是不利的。
有效化解壓力是良好適應的表現,而良好的適應是從正確或恰當的認知評價開始的。有學者提出了情緒指數公式:情緒指數=現實實現數÷內心期望值 情緒指數越大越理想,例如你希望考100分,實際考了60分,那你的情緒指數是0.6;如果你希望考60分,結果考了60分,你的情緒指數是1;如果你希望考60分,結果考了100分,那你的情緒指數是1.67。主動降低期望值,可以有效減少情緒緊張,有利於應對壓力。
面對壓力,明智的辦法是降低內心期望值以提高自己的情緒指數,培養靈活應變的能力和樂觀豁達的性格,在困境中逐步升華自己。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