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您现在的位置: 天天健康網 >> 健康生活 >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識

《中國達人秀》被追捧幕後的心理

  事件回放

  第二季《中國達人秀》上海地區收視率超過20%,全國地區突破3.5%,同比超過了去年第一季時的收視率。日前“達人秀”在京召開研討會,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一致肯定。

  中國傳媒大學何蘇六教授用“一面鏡子、一絲溫暖、一份感動,一線希望”來概括《中國達人秀》的人文魅力。他認為,《中國達人秀》裡有許多觀眾的人文期待。“它像一面鏡子,在這裡面可以照到社會的很多層面。節目的核心價值給社會大眾特別的心理期待,所以看這個節目時能夠有一種滿足,也有了可以引起共鳴的社會價值取向。”

  選手與觀眾都獲得自我實現的機會

  “達人秀”首先是一場秀,是普通人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平台,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人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這個需求是處在人類各種需求金字塔的頂端的。對於生理、安全這類基本需求已經滿足的中國人來說,對於情感、尊重與認同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達人秀”首先滿足了時下人們希望更多地自我實現與展現自我,從而獲得別人認同的需求。

  很多報名者揣著明星夢而來,這個舞台無疑是他們希望獲得自我實現的方式。俞沨怡對此做了分析。“懷揣明星夢而來的人中兩種情況占了大多數,一種是並不清楚自己的實力如何,想借助這個舞台來檢驗自己,同時也會修正自己的追求。很多人參加了,被淘汰了,並且沒有引起多少關注,那麼他很可能就不再憧憬當明星了,也可能對自己追求的方向作出調整。另一種是想利用各種機會出名的,他們未必以晉級為目的,但卻希望吸引大眾的眼球。”

  而在電視機前,觀眾們對“達人秀”的參與性絲毫不比選手差。俞沨怡表示,總決賽前,“復活”機制的設置給了觀眾一個自我實現的機會,“對於那些有實力,但又不能晉級的人,觀眾會同喜同悲。就像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一樣,即使自認為有能力也未必可以成功,但是我們仍不放棄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會引起觀眾的共鳴。”

  在別人的故事中獲得情感的補償

  曾有人質疑,“達人秀”的選手中很多是靠故事來打動評委。但兩位專家則指出,那些故事中流露出的情感,恰恰契合了電視機前觀眾們的內心需求。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溫飽問題早已解決,處於和平年代的人們會衍生出情感的需要。這裡的情感不是單純的兩性情感,而是更多元的情感。”俞沨怡說,“我們可以看到‘達人秀’中有相當一部分晉級的原因是情感牌。比如喜悅蜘蛛俠組合,對他們的關注和支持,是由於人們對於純粹愛情的需求和向往。”

  在孫嘉儀看來,“達人秀”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通過這些講故事,打情感牌的選手,讓觀眾們獲得了情感的宣洩。“社會大眾很容易從達人身上看到熱情、沖突、痛苦、快樂,當然最重要的是希望。這種情緒的表達和宣洩是讓人享受的,讓人們充滿興奮、激情。平時我們難以和他人分享或彼此關照內心,這檔節目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釋放了這些情感。節目過後,躁動獲得平息,情緒變得飽滿,這是因為我們的情緒需求在節目中獲得了補償。”

  特殊才藝滿足觀眾獵奇心理

  “達人秀”和“快樂女聲”等選秀不同,在這個舞台上,你可以展示各種才藝。於是,我們看到了各種平日裡想也想不到的才藝,比如,科學少年現場制造“人工閃電”、運動達人的“人體旗幟”秀,當然也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才藝被評委周立波當場“打假”,比如腳踩碎玻璃、用手直接下油鍋炒菜……

  這些令人意外的秀,一方面滿足了大眾的獵奇心理,另一方面,這些平日裡想也想不到的才藝,在舞台上展示出來,取得的效果常常是逗樂全場觀眾,並在節目結束後成為談資。

  “很多人看‘達人秀’,未必最期待決賽的結果,而是喜歡看之前在上海音樂廳錄制的,選手們秀才藝爭取晉級的過程,那個階段,出洋相的選手比比皆是。看到一個表演者本身沒有什麼太大的才藝卻上台表演,你會不會想,要是我演成這樣才不會上去呢?”俞沨怡分析說,“雖然每個人想法不同,但多少都會產生自己比對方強的心態。簡而言之,看別人出丑,一來增加自身的優越感獲得正向能量;二來有喜劇效果,緩解壓力。”

(責任編輯:龔艷麗 實習編輯:練麗特)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