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為以高血糖為基本病生理改變的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紊亂綜合征,病情失於控制,日久則容易發生心、腦、腎、足和眼底等多種血管神經並發症,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其治療目標是什麼?如何衡量其病情控制的好壞?如何治療才能算好的治療?對此,早在十數年前,著名中醫糖尿病專家呂仁和教授就提出了所謂“糖尿病及其並發症防治”方案。認為糖尿病治療目標僅僅控制血糖是不夠的,應該以延緩並發症發生發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即長壽加健康為兩個治療目標。觀察指標僅僅檢測血糖也是不夠的,應該同時重視檢測血糖、血脂、血壓、體重和臨床症狀等五項指標。治療則包括飲食、運動、心理治療和中醫藥治療、口服降糖藥、胰島素、針灸推拿、氣功等八項措施。體現了整體認識疾病和綜合防治的精神。在此,我們重點談談糖尿病代謝控制和五項觀察指標。
一 血糖 糖尿病以血糖升高為基本表現,控制好血糖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亞洲-太平洋地區2型糖尿病政策組指出: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mmol/L,餐後血糖控制在4.4~8.0mmol/L,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5%為理想;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餐後血糖控制在≤10.0mmol/L,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5~7.5%,為尚可;空腹血糖控制>7.0mmol/L,餐後血糖控制>10.0mmol/L,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5%,為差。其中,糖化血紅蛋白能體現2~3個月內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金指標,必須充分重視,必須3個月檢測一次。臨床上為了便於記憶,我們在糖尿病宣教中常要求患者把空腹血糖控制在6、7、8mmol/L,餐後血糖控制在8、9、10mmol/L,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7、8%,分別稱為優、良、差三個控制等級。具體操作上,越是年輕的患者對血糖控制的要求越高。
二 血脂
糖尿病常常伴有血脂異常,治療應將甘油三酯、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都努力控制在正常范圍以內,對於防治糖尿病心腦血管並發症,促進脂肪肝改善等均有重要意義。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動脈硬化的保護因子,就是一般說的好膽固醇,宜高不宜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宜低不宜高;亞洲—太平洋地區2型糖尿病政策組指出:總膽固醇(TC)控制在<4.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1
mmol/L,甘油三酯(TG)控制在<1.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在<2.6mmol/L,為理想;總膽固醇(TC)控制在≥4.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1~0.9mmol/L,甘油三酯(TG)控制在<2.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在2.6~4.0mmol/L,為尚可;總膽固醇(TC)控制在≥6.0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0.9mmol/L,甘油三酯(TG)控制在≥2.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在>4.0mmol/L,為差。血脂指標要求至少3個月檢測一次。
三 血壓 高血壓與糖尿病經常同時存在,並共同作用增加並發症發生的危險性。因此必須良好控制血壓,一般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亞洲-太平洋地區2型糖尿病政策組指出:血壓控制在<130/80mmHg,為理想;血壓控制在>130/80mmHg而<140/90mmHg,為尚可;血壓≥140/90mmHg,為差。血壓控制的好壞,可以直接影響到心腦腎並發症的發生發展。
四 體重 體重是衡量健康狀況很重要的指標,一般要求患者的體重達到正常范圍內。而對於標准體重常用的測量指標,主要包括體質指數、腰、臀圍及腰臀圍比值等。
體質指數(BMI):要求直立、免冠、脫鞋並僅穿內衣情況下,測體重及身長,並根據以下公式計算獲得。BMI=體重(kg)/身長(m2)。並可根據簡易體脂含量的評估方法,評價體重情況。亞洲-太平洋地區2型糖尿病政策組指出:男性<25kg/m2為理想;<27kg/m2為尚可;≥27kg/m2為差。女性<24kg/m2為理想;<26kg/m2為尚可;≥26kg/m2為差。
簡易體脂含量的評估方法
評價結論 BMI(kg/m2)
體重過低 <18.5
正常 18.5
超重 24.0
肥胖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