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您现在的位置: 天天健康網 >> 健康生活 >  >> 日常疾病 >> 腹瀉 >> 治療用藥

中醫辨治小兒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是嬰幼兒季節性腸道疾病,屬中醫外感洩瀉范疇。《醫學精要》指出:“洩瀉本由脾濕,惟兒半是因風……”闡明該病與感受外邪、濕滯脾胃、脾失健運有密切關系。其病變重點在脾胃、大小腸,臨床表現為起病急,首先有上呼吸道症狀,發熱輕咳,繼而出現嘔吐、腹脹、大便次數增多。輕者每天數次,重者可達10余次,其性狀為水樣蛋花狀或稀糊狀,伴有少量黏液。根據體液丟失情況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症狀,嚴重者可見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現象。由於小兒肺髒嬌嫩,衛外功能差,易受外邪侵襲,脾常不足,運化力弱,則腸胃易成濕濁內蘊之變。加上秋冬時節冷熱交替,感受外邪,與腸胃內蘊濕濁相合,導致升降失常,清濁不分,水反為濕,谷反為滯,合污下降,並走大腸而為洩瀉。

  ●寒濕型證見嘔吐,大便色淡,清稀有泡沫,臭氣不重,腸鳴腹脹,遇涼加重,不思飲食,小便清。或伴形寒身熱,鼻塞流涕等,苔薄白或白膩,舌質淡,脈浮或濡。治以疏風散寒、化濕止瀉。方選藿香正氣散化裁:藿香、蘇葉、茯苓、陳皮、半夏、厚樸、澤瀉、蒼術、補骨脂、生姜、大棗、甘草。

  ●濕熱型證見瀉下急迫,呈水樣蛋花狀,酸臭,每日數次或達十余次,肛門灼熱,小便短赤,或伴發熱、嘔吐、口渴、煩躁。舌苔黃膩或薄黃,舌質紅,脈滑數。治以清解熱邪、化濕止瀉,方選黃芩滑石湯、葛根芩連湯化裁:黃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黃連、銀花、陳皮、山楂、甘草、薏苡仁。

  ●食滯型證見大便酸臭或如敗卵,痛則欲瀉,瀉後痛減,腹脹嘔吐,或嗳氣酸馊,納差少食,腹痛拒按,舌苔厚膩或黃膩,脈滑或弦。治以消食化滯、去積止瀉,方選木香槟榔丸、保和丸化裁:神曲、山楂、木香、槟榔、青皮、陳皮、莪術、黃連、萊菔子、連翹、半夏。

  ●脾虛型證見大便稀薄色淡,臭味不甚,食後則瀉,伴有不消化食物殘渣,嘔吐腹脹,面色萎黃,神疲倦怠。久則形體消瘦,睡時露睛,舌苔薄白或膩,脈細沉或無力。治以健脾益氣,除濕止瀉,方選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子湯化裁:黨參、白術、茯苓、扁豆、山藥、薏苡仁、砂仁、葛根、陳皮、半夏、木香、蓮肉、甘草。

  ●脾腎陽虛型證見久瀉不止,大便清稀或有泡沫,完谷不化,形寒肢冷,面色白,神疲氣怯,哭聲微弱,或嘔吐清涎,舌苔薄白,舌質淡,脈沉細無力。治以溫補脾腎、化濕止瀉,方選附子理中湯、防己黃芪湯化裁:附子、黨參、白術、炮姜、吳茱萸、補骨脂、肉豆蔻、黃芪、防己、五味子、甘草。

  辨證首先要分清寒熱虛實,有寒則溫、有虛則補、有濕清利、有食積消導,久瀉可適當固澀。小兒體質柔弱,易病易變,易虛易實,應堅持服藥,鞏固療效,但也要注意中病即止,調整藥量。

  對病程久延,運用固澀法時,要把握時機,不可早投、亂投。著名兒科老中醫董延瑤對此總結出四項用藥原則:苔淨、腹軟、溲通、身無熱,內無積滯,腸垢已清,方能使用固澀之法。

  小兒洩瀉易傷陰、傷陽或陰陽兩虛,治療時應充分細察,多方兼顧,權衡緩急輕重、陰陽消長等,以及時用救陰、扶陽或陰陽兼顧法。

  嬰幼兒腹瀉護理十分重要,其內容主要包括注意寒暖適宜,節制飲食,忌肥甘油膩、生冷瓜果。服藥期間可暫停乳制品3~5日,可代以米湯、奶糕或稀爛面條、面湯等。對脫水嚴重者應及時口服或靜脈補液,注意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