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病是由多種病原及多種病因而引起的一種疾病。患兒大多數是2歲以下的寶寶,6—11月的嬰兒尤為高發。腹瀉的高峰主要發生在每年的6—9月及10月至次年1月。夏季腹瀉通常是由細菌感染所致,多為黏液便,具有腥臭味;秋季腹瀉多由輪狀病毒引起,以稀水樣或稀糊便多見,但無腥臭味。
腹瀉的發病率僅次於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治療,死亡率也很高。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腹瀉所導致的身體脫水和體內電解質紊亂。
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不良,各種消化酶的分泌較少,活力較低,對食物的耐受力差不能適應食物質、量的較大變化,因生長發育快,所需營養物質相對較多,消化道負擔較重,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易於發生消化功能紊亂。胃內酸度比成人低,抗菌能力差,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siga均較低,易患腸道感染。
小兒腹瀉可由非感染和感染性原因引起。
(1)非感染性原因有:生理性腹瀉,母乳的營養成分超過小兒的生理需要量和消化功能的限度時,便會使小兒發生腹瀉;喂食不當可引起腹瀉,多為人工喂養兒,由於喂養不定時、量過多或過少或食物成分不適宜,如過早喂食大量澱粉或脂肪類食物、突然改變食物品種或斷奶;個別小兒對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過敏或不耐受(如乳糖缺乏),喂食後可發生腹瀉;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而由於口渴吃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均易誘發腹瀉。
(2)感染性原因:分為腸道內感染和腸道外感染。
腸道內感染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及寄生蟲引起,以前兩者多見,尤其是病毒。
1 2 下一頁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