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文法學院教授孫榮指出,針對獨居老人的關愛工作已成為當前社區工作的一個重點,上海基層正在探索的“政府掌舵、社團操作、居民參與”的運作模式,是一種有效的嘗試。
同濟大學“政府管理與公共事務研究”課題組在2006年對上海老人及子女的一次抽樣調查顯示,43.8%的子女認為目前老人最需要解決的困難是精神孤獨,44.6%的老人目前最需要的服務是精神慰藉。
據介紹,街道撥出的專款,攤在每位老人身上的費用還不到70元。但這小小的支出,取得了顯著實效。
工作坊”的培訓。目前,他們提供的精神慰藉服務,已經覆蓋了社區內340多位高齡獨居老人。
街道干部介紹,目前專門為社區高齡獨居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務的志願者共有34位,他們自己是五六十歲的“低齡老人”,退休以後不甘賦閒,為人熱心,很想為社區做點事。在“上崗”前,他們還經過了一家社團 “常青
逢年過節,志願者們在登門時,還不忘給老人帶些小禮品。每位志願者每月可獲得100元補貼,但許多人都表示“自己喜歡干,錢無所謂”。為“高齡老人”服務使這些“低齡老人”感覺“更忙碌、更充實、更有成就感”。
許多高齡獨居老人物質需求無憂,但卻十分需要精神慰藉。平涼街道平三居委會86歲高齡的老人張福英,常嫌女兒探望得不夠多而生些悶氣。志願者就開導她:“福氣福氣,享‘福’了,難免生點兒‘氣’。女兒上班忙,也怪不得她。”張老太慢慢也就消了氣。她常拉著志願者的手說:“謝謝,謝謝!有人這樣來陪陪我,生活真是好多了。”
“退休以後,在家閒著反而不習慣。如果能為社區老人做點事,我是非常樂意的。”張承芳說。她所服務的6位獨居老人年齡都在70歲以上。每周,她都去每位老人家中2至3次,問問他們的生活,陪著聊聊家常,講點社區裡的新鮮事。有位71歲的老人因患尿毒症住院,忙於工作的女兒又無法長期陪護。張承芳每周去他床邊坐坐、聊聊,或給他讀書、讀報,“有助於他病情的穩定”。
上海楊浦區平涼街道59歲的張承芳“管”著6位比她歲數更大的獨居老人。作為社區志願者,她每周都要去這幾位老人家中陪他們聊天、看電視等。這種由低齡老人充當志願者對高齡獨居老人免費進行精神慰藉的做法,是目前上海基層在居家養老服務方面的一種嘗試。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