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爆炸傷,由於其傷情復雜,損傷面積較大,傷口內常有異物存留,污染嚴重,給臨床救治帶來一定困難。現將我科在1990 年至1996 年間收治的13 例颌面部爆炸傷救治體會總結如下,供同道參考。
1 臨床資料
本組13 例颌面部爆炸傷均為男性,年齡22~43 歲,平均32.5 歲。
1.1 爆炸材料
9 例為工程用8 號紙殼雷管在礦洞中爆礦石致傷。特點為每爆礦眼中放4 枚,密集度3 眼/m2,放置深度0.5 m ,4 例為雷管、炸藥、土槍槍膛爆炸致傷。
1.2 致傷距離和傷情
根據受傷時距爆炸中心距離,1 m 以內者7 例,共有81 處傷,平均11.57 處。除軟組織外多伴有上下颌骨、鼻骨或顴骨骨折,其中合並眼球穿通傷1 例、胸部傷2 例、腦挫傷及腦震蕩各1 例,喉損傷2 例。1.5 m者 4 例,共有36 處傷,平均9 處。其中1 例合並下颌骨和肋骨骨折,1 例合並腰部損傷,距2 m 者2 例,為單純軟組織傷,有9 處傷。
2 討 論
國內學者建立颌面部爆炸傷動物模型所研究損傷的特點系典型的爆炸性損傷特點,本組13例颌面部爆炸傷除有共性存在外,還存在高速碎石塊的擊傷。
2.1 損傷廣泛,傷情嚴重
本組13 例颌面部爆炸傷,除沖擊波致傷外,還存在高速碎石塊的擊傷。距離越遠,沖擊波及碎石塊的致傷越小。在126 處傷中,1 m 以內者7 例,有81 處傷,且其顏面部炸傷嚴重,皮膚鑲嵌碎石塊較多。傷口多不規則,呈多裂口狀,有軟組織損傷,多伴有口底、咽喉部損傷。而1.5 m和2 m的6 例僅占有45 處,多為盲管傷及小的挫裂傷。上下颌骨、鼻骨、顴骨骨折及眼、喉、胸、腦等合並性損傷83.3%發生在1 m以內,說明致傷距離與傷處多少及傷情密切相關,距離越近,損傷越廣泛,且傷情嚴重。
2.2 盲管傷多,異物存留多,污染嚴重
颌面部爆炸傷傷情系由爆炸物及其放置環境而決定的。趙文峰等采用將紙雷管置於距離狗面部不同距離所研究的颌面部爆炸傷為灼傷、多裂傷及小挫裂傷。本文13 例中,除存在共性外,爆炸後飛濺起的不同大小碎石塊成為致傷物,因而在126 處傷中盲管傷達70% 以上,異物存留達 81.7%。不易徹底清除,有利於細菌的生長和繁殖,不利於傷口的愈合。
2.3 颌面部爆炸傷的早期清創處理
2.3.1 保持呼吸道通暢 颌面部爆炸傷,由於傷情復雜,損傷廣泛,常因組織移位、異物、阻塞、咽部水腫、喉部損傷、誤吸等原因而嚴重影響呼吸道的通暢。本組13 例中,2 例有咽喉損傷,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提示我們在救治中對咽喉部檢查應列為常規。另外,由於爆炸時沖擊波、熱灼傷及爆炸物擊傷的存在,對所有患者均應進行呼吸道監護,以便及早發現,及早處理。
2.3.2 清創處理特點 颌面部爆炸傷,由於損傷廣泛、污染嚴重,認為不宜早期縫合、修復。作者對本組13 例盡可能徹底清除傷口內異物,用體積分數為3% 過氧化氫、2 g/l 甲硝唑液充分沖洗傷道。對於淺的盲道縫合後內置直徑2~4 mm硅膠管行負壓引流,並應用高效抗生素,愈合均較滿意。對於深的盲道傷,清創後內置負壓引流,待感染控制後,再進行縫合。面部皮膚鑲嵌性損傷,在盡可能清除碎石後,用體積分數為 3% 過氧化氫液清洗,丁胺卡那霉素進行濕敷,以利於異物的排出,防止結痂下厭氧菌及綠膿桿菌的感染。
2.3.3 合並傷處理特點 本組13 例中,眼、喉、胸、腹、顱腦等部位的損傷,多數發生在距爆炸中心1 m以內,說明颌面部爆炸傷距離越近,合並傷的發生率越高。本組1例腦挫傷患者,頭顱部無明顯傷跡,就診患者無明顯症狀,於2 d 才長出現典型症狀,經及時氣管切開,對症治療才脫離危險。2 例喉及胸部損傷患者,就診時伴有呼吸困難,查明原因後進行了氣管切開,並請胸外科會診獲得及時救治而脫離了危險。所以在處理颌面部爆炸傷時還應高度重視其他器官的損傷和治療,做到局部與全身的統一。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