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有機食品
現代商業社會裡企業都在爭取利益最大化,推銷一個商品,一定會把它的特點、優點說出來,於是,就出現了各種名頭的食品,比如,生態食品、自然食品等等,可以說食品的叫法現在已經琳琅滿目。
目前大家比較公認的、比較規范的食品叫法,老百姓接觸比較多的是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管理部門對相應食品也提出了要求,制定了各自相應的標准。當然也有一些是概念炒作,並沒有法定的定義。也許今後發展了,可能會把每一種提法都制定相應的一套標准來對食品的品質等內容進行規范。
通常來講,有機食品是標准最高、最苛刻的食品,它是基本上不使用農藥、化肥等的可食農產品(初衷其實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盡量少用化肥、農藥)。有機食品在國際上有標准定義,是指在種植和養殖過程中(不管是植物性的糧食、蔬菜、水果,還是動物性的雞、鴨、魚、肉、蛋)不使用化肥、化學農藥、化學獸藥等,而用有機肥來保證產品的質量,所以,可以料想它的成本一定高,而產量一定較低。
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一樣,也是從國外引進的一個概念。我國的綠色食品分兩個檔次:A級和AA級。AA級有點類似於國外的有機食品,嚴格禁止化肥、農藥的使用;A級,有限地使用一些化肥和農藥,檔次稍微低一點。綠色食品是國家農業部推行的,能夠促進農產品的安全性,促進食品安全的一個措施,和環保也有密切的關系,而且綠色食品的價格不像有機食品那樣昂貴。
但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講,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不能說綠色食品就更合格一點,不綠色就可以不合格,所以,無公害食品是基本要求,是最起碼的標准。可食農產品首先應該是無公害的,對健康有基本保障,才可以拿到市場上賣。可以使用化肥、農藥,但是要按照規范使用農藥和化肥,要杜絕使用我國明令禁止的有機磷、有機氯這類劇毒農藥。
商場裡有不同檔次的食品,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消費需求、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去選購。有少數人處於信念、願意或別的理由,願意選擇有機食品,我們當然應該提供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有人可能會想:讓全國都不要用化肥、農藥,全國人民都去吃有機食品,食品安全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這個想法太理想化了。有機食品絕不是解決中國13億人口食品安全保障的一個有效途徑。有這樣的3條理由:
第一,有機食品成本高、條件很苛刻,而且產量相對要少得多。在超市裡,食品價格的對比非常明顯,同樣是番茄,有機的要比非有機的貴上好幾倍,價格差至少5倍,甚至8倍、10倍。現在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還處在初級階段的社會,我們解決基本溫飽問題還不太久,我們怎麼能夠靠有機食品來解決所有吃飯問題?假如全國都去生產有機食品,可能我們就要回到以前去,老百姓就該拿著糧票、蔬菜票、水果票、油票去買東西了,所以,要繼續解決溫飽問題,就得讓食物供應很充足、多樣化,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當然有一定的安全風險。
第二,有機食品本來也是為極少數人服務的,即便是美國等發達國家也是如此。所謂的極少數,一種是很講究健康意識的,寧可在別的地方少花錢,也要買有機食品。以我們中國現在一般的生活水平來看,即便你很有健康意識,恐怕你也付不起買有機食品的錢——偶爾嘗嘗新鮮的有機食品還行,不大可能所有時間吃的所有食品都是有機食品,那就解決不了食品安全這個每天要碰到的問題。
第三,有機食品和所謂的“回歸自然”完全是兩回事。有的人認為不用化肥、農藥就是回歸自然。崇尚自然、返璞歸真,要分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社會是發展進步的,我們不能逆社會發展潮流,假如農產品生產不用化肥、農藥,那我們就會倒回去重新解決溫飽問題。另一方面,從營養學的角度看,食品加工時對糧食類的制品,加工的程度應該粗一點,而不是越細越好,這個觀點非常對。我們提倡全谷類,加工越少越好,加工程度越粗,它的營養物質保留越好、越多。
關於純天然食品
很多人對食品還有另一種誤解,認為純天然的、傳統的食品就是安全的,事實卻並非如此。比如有的人覺得吃傳統的臘肉、煙熏腸就安全,因為它們肯定不含食品添加劑,殊不知這些食品的亞硝酸鹽含量更高,跟食品添加劑比起來,安全性更低。所謂的純天然食品也是如此。
首先,純天然的食品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食品並不是從真空中掉下來的,而是在環境中生長出來的。天然長出來的食物所處的成長環境決定了它們並不高明,因為我們使用化肥、農藥、獸藥的歷史已經有二三十年了,不管是天然長成,還是人工培育,所面臨的大環境都是大同小異。
其次,所謂純天然的野菜、野雞,偶爾嘗嘗鮮還行,真要讓你頓頓都吃,肯定受不了,因為這些其實都是人類進化和社會進步過程中拋棄了的東西。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天然食品的種植、收獲、儲存和制備過程中沒有嚴格的質量控制規范和標准,所以很難保證其安全性。就拿“柴雞蛋”來說,天然散養的雞其實很容易攜帶有毒物質,而我們在吃的時候,並不知道柴雞的飼養環境怎麼樣。比如雞可能吃了被農藥殺死的蟲子,這些農藥經過雞的新陳代謝會有一部分富集在雞蛋裡頭,而工業化的雞蛋,只要把飼料、用藥控制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來做,絕對比“柴雞蛋”安全。
所以,“純天然”並不是安全品種的代名詞,判斷食物的安全性,其依據是對消費者健康有沒有影響,而怎麼知道這一點只能靠科學評估。不管是純天然還是傳統食品,還是現代食品工業生產的食品,安全不安全不能靠想象,都應由科學評估說了算。
消費者確實也困惑,市場上有很多名目的食品,比如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純天然品等等,從外觀上很難看出來差別,怎麼判斷呢?其實,這主要是看商家的誠信。作為消費者,可以選擇去大的賣場購買,因為大賣場對供貨商有要求,比較知根知底。另外,從技術上建立雙向可追溯體系也是一種方法,一個食品從收獲開始,它是哪一個農場出來的,就有相應的數據,采收後包裝,上面都有條碼,就像身份證一樣。
總體來說,讓消費者吃上放心菜,一是從科學技術上解決問題,第二是靠食品行業的誠信,第三就是加強監管,三者缺一不可。
關於化學性污染
食源性疾病是全世界的,也是我國的頭號食品安全問題,但食源性疾病並不被消費者關注,媒體不報道,大眾不緊張,政府的壓力也不大。
大眾反而把化學性污染擺在了第一位。實際上,化學性污染(如蘇丹紅污染的辣椒醬等)對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損害遠比不上一次因吃壞而拉肚子的大。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食源性疾病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是一個普遍和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而且每個人都面臨食源性疾病的風險。據報告,在工業化國家裡每年患食源性疾病的人口百分比高達30%。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雖然沒有很好的數據記錄,但存在一系列廣泛的食源性疾病(包括由寄生蟲引起的),並且許多發展中國家腹瀉病的患病率表明食源性疾病是當前重大食品安全問題。
我國2012年上半年的一項主動檢測數據也表明食源性疾病是頭號食品安全問題,平均6.5人中就有1人次罹患食源性疾病,所以,面向全體社會公眾的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十分緊迫。
關於假冒偽劣
現在,上至國家領導,下至廣大消費者,可能相當多數的人都認為假冒偽劣就是食品安全問題,這是一種誤解。
把食品的假冒偽劣問題一概而論地與食品安全問題劃等號,無形中誇大了食品安全問題的數量,會干擾到問題的解決。因為,假冒偽劣和食品安全應由不同的政府部門負責解決。
比如,上海的“染色饅頭”事件,是假冒偽劣,依據非常確鑿,但人們都認為它是食品安全問題。類似問題很多,比如染色花椒、假雞蛋等等,比如假雞蛋的原料都是食品添加劑,充其量是工業級不是食品級,這是違法行為,但不一定造成健康損害。人們也不可能天天吃到假雞蛋,今天上當了,明天再去買假雞蛋那個賣雞蛋的估計都找不到了。只有極個別的假冒偽劣存在對消費者健康造成損害的風險,如工業白酒等。
但是,假冒偽劣是違法,是零容忍問題。所以,無論其有無危害,危害大小,都應嚴厲打擊,堅決取締。
關於致癌物污染與“致癌食品”
被致癌物污染的食品和“致癌食品”不是一回事兒,比如被蘇丹紅污染的辣椒醬,你要吃進去多少會致癌呢?污染到辣椒醬裡的蘇丹紅所產生的致癌作用遠遠比不上烤羊肉串、北京烤鴨皮,更比不上一支香煙。
關於不合格食品與“有毒食品”
食品合格與否依據的是國家強制性的標准,不符合標准的就是不合格,不合格就不應該賣,這是天經地義的;食品有毒與否依據的是有沒有損害健康,要靠科學家做風險評估來得出結論。比如,用礦物油拋光了的瓜子,即,所謂“毒瓜子”,加了檸檬黃的饅頭,即所謂“毒饅頭”等,其實都屬於不合格食品,是違法,但不會損害健康,不是真正的“毒食品”。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