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您现在的位置: 天天健康網 >> 健康生活 >  >> 健康飲食 >> 飲食誤區

喝牛奶上火是大誤區 吃馬鈴薯會發胖是瞎掰

牛奶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是大家公認的營養滋補佳品,在日本就有“一袋牛奶振興一個民族”的論斷。不過,也一直有不少人認為牛奶容易上火,因此不適合夏季食用。其實,這是錯誤的。

醫師介紹,牛奶味甘、性微寒,所含的優質蛋白質、脂肪、鈣、維生素是其他食品無法比擬的,所以被譽為“完全營養食品”。

祖國傳統醫學也認為,牛奶可以補肺養胃、生津潤腸、促進發育、潤澤肌膚、增加皮膚彈性、鎮靜安神、抗疲勞,還具有消炎、消腫、緩解皮膚干燥的作用。不僅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還是糖尿病、便秘、久病體虛、氣血不足、脾胃不和之人的主要滋補飲品。

從牛奶的性味、成分和功效上來說,其食用是不存在季節上的差別的,也更不會產生所謂的熱氣和上火。在明代大醫藥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牛乳可以治反胃熱,補益勞損、潤大腸、治氣痢、除黃疸的記載。而且夏天天氣炎熱,人體的代謝加快,消耗增大,水分散失也增多,作為營養飲料的牛奶不僅可以補充人體的營養成分,其接近80%的水分含量還可以起到一定的補充水分的作用。

夏天由於氣溫炎熱,牛奶極容易變質,一定要煮開了再喝,而且最好現煮現喝。喝牛奶以早晚為最佳時間,飯後喝營養吸收更好。

吃馬鈴薯會發胖?誤會!

國家衛生部建議每人每天保證250~400克糧谷以及薯類食物的攝入量。但在人們日常膳食中,薯類卻往往被遺忘。據統計,近20年來,我國居民薯類的攝入量明顯下降,我國城鄉居民人日薯類攝入量1982年為179.9克,2002年下降到49.1克,這一現象引起眾多營養專家的擔憂。

馬鈴薯比米、面難致胖

據教授分析,從總體上講,我國居民膳食質量明顯改善,但膳食結構仍不盡合理,碳水化合物攝入下降,因超重和肥胖患病的人數呈明顯上升趨勢。

新膳食指南建議人類每周吃薯類5次左右,每次攝入50~100克,以滿足合理膳食結構需要。趙法伋教授指出,馬鈴薯作為薯類的最重要成員,很多人一直認為它澱粉含量過高,是容易導致發胖的食品,其實這是一個誤解。人是否長胖取決於總熱量的攝入量,如果增加了主食的攝入,同時又減少了脂肪的攝入,那麼攝入的總熱量就不會超標。事實上,馬鈴薯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比普通的大米、面粉還低,也就是說,它所含的能量比一般的谷類都低。

教授說,馬鈴薯還富含能夠產生飽腹感的柔軟膳食纖維和鉀。一個中等大小的帶皮馬鈴薯(148克),約含2克膳食纖維,大體上相當於成年人每日所需膳食纖維的8%;含有多達620毫克的鉀,相當於人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8%,有可能會降低患高血壓和中風的危險,是20種最經常食用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中鉀含量最高的。馬鈴薯還富含維生素和其他礦物質,既能當蔬菜又可以做主食,理應成為大眾餐桌上的“主角”。

冷凍馬鈴薯營養不會降低

在我國,食用新鮮馬鈴薯是比較常見的吃法,而西方的馬鈴薯在市場上往往是冷凍的形式銷售,並且它們已經經過加工,通常以半成品形式亮相。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全球對食品多種多樣的保藏法中,低溫保鮮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原有色、香、味及食品外觀和質量,是目前效果最好、價格較低、保鮮時間較長的方法。從統計數據上來看,美國冷凍食品的年消費量達2000萬噸,歐洲冷凍食品的年消費量超過1000萬噸,而我國冷凍食品的快速發展也於上世紀90年代初顯端倪,其後每年都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

美國冷凍馬鈴薯從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各個環節都滿足了科學冷凍的要求。科學冷凍不但能保證馬鈴薯的營養品質,而且對快節奏的都市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既簡單又營養的食用方式,在現代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長期拒絕主食可導致失憶

致胖的“元凶”是總熱量而不單純是主食,長期缺乏主食會導致肌肉無力甚至失憶

每天下班後到健身房運動是阿麗多年的習慣了,由於時間匆忙,阿麗的晚餐通常都留在健身後才吃,而為了保持健身的“成果”,阿麗健身後拒絕米飯、面等一切澱粉類的食物,就吃水果再喝點酸奶。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阿麗這樣的飲食習慣源於一種在白領中相當流行的“低碳水化合物減肥法”。這種方法主張不攝取米飯、面食、面包等含澱粉量高的主食,與此同時,增加攝取高蛋白食物,以達到快速減肥的效果。

幾年下來,阿麗的身材確實保持得非常苗條,但在最近的一次體檢中,她卻被查出了貧血,而且在每次運動結束後,阿麗都會感覺全身肌肉無力,整個人非常疲憊。

針對這種情況,專家分析說,這可能與她的飲食中長期缺乏碳水化合物有關。專家強調:“在運動與膳食營養的補給中,除了適量的蛋白質、脂肪和水之外,最重要就是碳水化合物的補充。”而國外有研究指出,長期缺乏碳水化合物可能造成記憶力下降,甚至失憶。

缺乏碳水化合物肌肉疲乏又無力

時下不少時尚女性將米飯、面條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視為身材“大敵”,尤其在運動健身後對它們敬而遠之,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是非常錯誤的。“運動與膳食營養補給中,除了適量的蛋白質、脂肪和水之外,最重要就是碳水化合物的補充。”專家說,根據最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介紹:WHO推薦的適宜膳食能量構成是:來自碳水化合物的能量為55%~65%;來自脂肪的能量為20%~30%;來自蛋白質的能量為11%~15%。運動時機體主要依靠碳水化合物來參與供能、維持運動強度,並為肌肉和大腦提供能量。

與蛋白質和脂肪不同,身體中的碳水化合物貯備非常有限,如運動時人體得不到充足的碳水化合物供應,將導致肌肉出現疲乏而無動力。不僅如此,如果膳食中長期缺乏主食還會導致血糖含量降低,產生頭暈、心悸、腦功能障礙等問題,嚴重者會導致低血糖昏迷。

長期不吃主食可能造成失憶

而美國一項最新醫學研究指出,女性如果不攝取碳水化合物食品,還可能造成失憶。

美國塔弗茲大學的調查發現,不食用意大利面、面包、比薩餅、馬鈴薯等高能量食品達一周的女性,出現記憶與認知能力受損。負責這項研究的心理系教授泰勒指出,這是因為腦細胞需要葡萄糖作為能量,但腦細胞無法貯存葡萄糖,需要透過血液持續供應,碳水化合物食品攝取不足,可能造成腦細胞所需要的葡萄糖供應減少,因此,對學習、記憶及思考力造成傷害。

碳水化合物導致發胖是誤解

“然而,目前仍有很多人認為攝入碳水化合物會導致發胖,因此往往減少對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專家強調,事實上,人是否長胖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由於總熱量的攝入量超過了消耗量。如果增加了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同時又減少了脂肪的攝入,攝入的總熱量就不會超標。如今,作為國際運動營養專業領域的一個普遍共識,許多國家均推崇運動員每餐食用不低於兩種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專家指出,日常的碳水化合物來源非常豐富,但健康並且低脂的才為優質碳水化合物。除了我們所熟悉的谷類、面食外,馬鈴薯是極佳的碳水化合物來源,一個中等大小的帶皮馬鈴薯(148克)的碳水化合物總量為26克,並且不含脂肪和膽固醇。

同時,馬鈴薯鉀的含量非常豐富,其鉀的含量比香蕉還要高,也比一般的谷類要高很多,鉀有助於維持正常神經沖動的傳遞、幫助肌肉正常收縮,預防肌肉痙攣。此外,馬鈴薯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優點,就是含有非常豐富的膳食纖維。一個中等大小的帶皮馬鈴薯含有2克膳食纖維,約占人體每日所需膳食纖維攝入量的8%。

專家說,在運動膳食中馬鈴薯一直以來備受推崇,例如烤馬鈴薯、馬鈴薯沙拉、牛肉炖土豆等這些馬鈴薯菜肴會經常出現在運動員賽前和比賽期間的食譜中。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