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大家都有受傷的經驗,不管怎樣的傷口,都需要妥善處理才能愈合。人生難免會因與人相處時產生的沖突、摩擦,而內心受到傷害,如果那些傷害繼續存在,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和醫治,日後會有很多後遺症。我們應如何面對這些傷害、如何心理療傷,才能更有力量重新站起來?
一、省察過去的傷痕
大家都有受傷的經驗,不管怎樣的傷口,都需要妥善處理才能愈合。人生難免會因與人相處時產生的沖突、摩擦,而內心受到傷害,如果那些傷害繼續存在,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和醫治,日後會有很多後遺症。我們應如何面對這些傷害、如何療傷,才能更有力量重新站起來?
首先,我們應當學習不再把手指指向別人,認為都是別人害我們變成今天的境況。心靈醫治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自我省察”,了解自己在成長歷程中曾發生的事,並用現在的眼光去檢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使一個人特別憤怒或過度受傷的“情緒過激”反應,通常與小時候的原生家庭有關。
有位住在舊金山的老先生,幾十年前來美國時,就認為這裡不是他的家,盡管後來在美國娶妻生子、成家立業,卻還一直懷念故鄉的水多甜、梨多大、人多好,直到中國內地改革開放,有機會回到老家,才發現家鄉並非想像中那麼美好。經歷這些事情後,再回到舊金山,他的心裡終於安定下來。
因此,人要學習用現在的、較成熟的、更客觀的立場審視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如果你的父親曾對你很絕情,試著用新的角度來看,你可能會了解原來父親也是不得已的,或是他只不過是不小心講了一句話,對你的傷害卻是那麼真實、那麼的深。除非你能重新探索,否則很難從中跳脫出來。縱使父親對你的傷害是有意的,心靈探索與醫治也能減輕傷害,幫助你接受別人的缺點,學習設身處地,看到父親那樣做的理由,進而饒恕他。
孩子的承受力不夠,遭遇一些事情時,有時會造成很深的傷害,但我們若能以成人的眼光追溯當時的情況,傷口也就沒那麼大了,這也是為什麼回顧心理歷程很重要。
二、原生家庭的三個影響因素
在自我探索過程中,對於原生家庭至少要有下列一些基本的了解。
1.家中排行 每個人在成長中多少都會留下某些印記,就是所謂的“心理按鈕”。對身為“老麼”的人而言,在家裡他沒有決定權,如要凸顯自己,講話就得特別大聲。一個總是害怕得不到注意而提高聲量的孩子,日後在人際關系上最敏感的,就是別人是否能尊重他的意見。一旦覺得被忽視,就容易情緒過激,造成不必要的沖突。
2.成長背景 一個從小看母親總是用眼淚操縱父親的小孩,長大後當他看見妻子掉眼淚時,立刻大發脾氣,而不是去安慰她,因為那一剎那間,兒時的影像仿佛又重演,他的潛意識裡,認定妻子就像母親要控制父親一樣,其實這個妻子很無辜,她只是不小心觸犯了丈夫的心理按鈕。生活中有很多情況是因為我們把過去和現在混淆,以為過去的事情又再度發生了,其實,在你身邊的人只是碰巧觸發了你的心理按鈕。
3.內在誓言 每個人的心理按鈕各不相同,有人怕不公平,有人則怕被冤枉,但也有人行事風格深受“內在誓言”的影響。“內在誓言”也可說是成長經驗中的座右銘,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些理念,成為我們人生的最高指導原則。成長背景無形中灌輸我們很多信念,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斷影響著我們。“內在誓言”有其歷史性的功能,曾在過去人生某個階段中保護我們不致受到太大的傷害。
內在誓言有很多種,例如,“男人都是不可靠的,所以我要存私房錢”,從小歷經逃難或貧困生活,看見父母總是很努力工作,於是學會“人生就是要打拼”,甚至變成“工作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工作”。這樣的人成年後即使生活富裕,也無法讓自己與家人稍微輕松一些,生活多些享受。
三、自我防衛的三種型態
人際互動時,有三種自我防衛的型態。
第一種是“討好型”(move towardpeople),以“討好人”來保護自己。這種人總是笑嘻嘻的,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甜言蜜語,主動上前和人握手、打招呼,用“只要我乖,人就愛我”的內在誓言,希望天下所有人都愛他。但若是一直采用同一種方式面對問題而沒有彈性時,就會出現狀況。每個人應該不斷成長,學習用更成熟的心態與方法去解決問題。
第二種是“攻擊型”(move againstpeople),在人還沒有指責他之前,先凶狠的指責別人,與每個人保持距離。用這種方法可以隱藏自己的軟弱,不輕易被人刺傷,但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因為他內心其實很需要愛,卻用攻擊的態度拒人於千裡之外。
第三種是“隔離型”(move away frompeople),既不攻擊也不討好別人,只是把自己隱藏起來,保持遙遠距離,冷眼旁觀。有的人是“電腦型”,凡事用邏輯分析,過度運用理性,以隔離感情的方式保護自己,不和別人互動,也不把心事告訴別人,似乎離群索居,很難與人深交。有的人是“小丑型”,雖然表面上嘻皮笑臉,卻從不開放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可以把你逗得哈哈笑,可是根本不分享心事。如此一來,雖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但享受不到與人心靈相契的喜樂。
四、寫情緒日記能更了解自己
除了覺察自己的內在誓言,了解上述基本的心理防衛方式之外,我們還可以多看書,多聽有關人際、心理的演講,也可借情緒日記與生命線分析,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緒及與他人之間的心理互動。嘗試寫“情緒日記”,仔細思索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事會讓你有情緒過激的反應,把這類事情記錄下來,對於自己的成長、心理復建很有幫助。
g先生帶著親戚去購物時,看到一個小男孩一直在哭,親戚很自然地要去安撫那個男孩,g先生突然大聲說:“小心一點,不要碰那個小孩?選”“為什麼?芽”“因為他的父母可能會覺得你在誘拐他。”這個親戚不解,覺得:“有這麼嚴重嗎?芽”這是個情緒過激的反應。g先生回家後開始回想,為什麼在事發當時情緒一下子緊繃起來?芽原來他小時候父母常不在家,他獨自哭泣時從來沒有人理會他,現在看到有個小孩和他從前一樣,卻有人要安撫他,心中便冒起一股無名火。當g先生意識到這一點時,才慢慢開始學習不怪罪別人觸發他的心理按鈕,而專注於自我的成長、自省與改變。
如果我們沒有勇氣去面對過去一些痛苦的經歷,一味地壓抑自己受傷的情緒,反而會變成這些情緒的奴僕,受其控制。極力壓抑、否認這些情緒,往往會在意想不到的時間、場合,以更大的強度爆發出來。因此我們要常常自省,學習了解情緒、處理情緒。當我們進入情緒過激的危機狀態時,正是我們重新學習的最好機會,這個即時反省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了解潛意識中種種的心理運作。所以不要輕易放棄,反而該趁機努力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借著情緒日記,可以幫助我們省察、思考。
在復建的過程中,很重要的是給自己一些正面的情緒經驗,雖然曾經受傷,但今天起要開創好的一面。如果干淨的水裡滴進一滴墨水,該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是一直加進干淨的清水,使墨水淡化到看不見的程度。所以我們也要不斷建立愛的關系,使傷痕得到醫治,並要努力學習創造各種正面的經驗,例如,嘗試做些從未做過的事、品嘗新奇的食物、聽不一樣的音樂、和不同的人交往等,即使到了七八十歲也依然如此。教會和一些相關機構經常舉辦各種成長性的團體及益智性的活動,也可以幫助我們不斷成長。
1 2 下一頁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