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天天健康網】

您现在的位置: 天天健康網 >> 健康生活 >  >> 心理健康 >> 心理護理

孩子品性培養 細節不可缺失

  某幼兒園心理咨詢醫師陳娜娟老師為家長們點評生活中最易被家長們忽略的細節教育缺失。如果您對利用生活細節培養孩子品性深有體驗,不妨參與我們的家教討論,講述您在生活細節中培養孩子品性的成功之處。

  場景一

  推卸責任式安慰

  “寶寶不要哭,看媽媽打這個不乖的壞椅子,害得我們寶寶摔倒。”采訪中,記者常常見到這樣的一幕:一個搖搖擺擺學走路的寶寶被家中的小椅子絆倒後,年輕的媽媽飛快地沖上去抱起孩子,心疼地哄著,邊哄邊拍椅子以示責打,原本正哭鬧的孩子也被逗得破涕為笑。

  分析:幼小的孩子思維方式是種泛靈思維,他們認為許多事物像人一樣,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行為特征,他們會把無生命的事物看成有生命的事物,如石頭會說話,動物像人一樣生活等。因此,在孩子一周歲前,用“不乖的壞椅子”等語言安慰孩子是符合其泛靈思維特點的。

  但等孩子滿周歲後,開始學習認識世界,再用同樣的方式來教導孩子應對挫折,反而對孩子不好。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歸因心理”: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不是我的錯,都是其他人、其他事物的過錯。長此以往,孩子養成習慣性思維方式,成長後易形成怨天尤人、不懂得承擔、推卸責任等品性。

  場景二

  隨意簡單式批評

  一位老師說,自己班上一位小女孩上美術課的時候,從來都是先看別人畫什麼再跟著畫。如果是自由創作,她常常畫到一半就停筆不畫。老師問她為什麼,她會很膽怯地先詢問老師“我有沒有畫錯”,得到肯定後,才敢接著畫。

  老師家訪後,才了解這是因為小女孩聽多了父母無心的責怪後養成的習慣。比如,不小心砸壞碗、撕破了書本,父母的驚呼、嗔怪隨之而來“怎麼那麼小不心啊”等。

  分析:幼兒是通過觸摸、傾聽來感知世界的。很多在家長心目中的搗蛋行為其實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比如一兩歲的孩子喜歡往地上砸東西,是因為東西扔在地上會有響聲,會變形,他喜歡。砸東西其實是對聲音、物體形狀的探索。

  孩子的這種探索與成人不同,而這種不同一旦受到成人的批評、否定,孩子的探索天性也就受到扼殺。因此,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無論他的行為在大人看來有多搗蛋,大人也要教導孩子去探索原因,而不要隨易否定。否則,孩子很容易像這個學畫畫的小女孩一樣,膽怯而缺乏自信,局限在大人的思維中學習,既不敢去探索也不敢有所不同,對於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很不利。

1 2 下一頁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