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米媽媽將要帶兒子踏上長途旅程時,心裡真有些擔心。因為兒子第一次旅程就要在火車上呆24小時,這麼長時間被困在火車上連成人都會感到寂寞無比,更何況孩子?但事實上,小米的表現卻大大超出了媽媽的預期,他似乎有忙不完的事,與同車的小朋友躲貓貓,還不時地看那本看了無數遍的圖畫書,並享受那些媽媽平時很少給他吃的垃圾食品……郁悶的24小時就這樣輕松地熬過去了。之後,小米居然還拉著媽媽的手問:“我們什麼時候再坐火車啊?通過這次旅程,媽媽覺得小米的性格很樂觀。
專家分析:其實,樂觀和悲觀的人雖有部分是基因的差別,與某些影響大腦化學物質有關,但這僅僅只是部分原因,更主要的還是從小習得某種態度和觀念。要想讓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積極應對各種困境的人,最好的辦法是父母首先要做到這一點。只有讓孩子跟著父母用欣賞、感激的目光看待世界,孩子才會感到快樂、更有活力、意志力更強,才會更願意參與他覺得有趣的事情。
提示1:盡情宣洩情緒
研究發現,孩子只有在感覺非常安全並被人無條件接受的時候,才會更加快樂和自信。所以,當孩子想傾訴問題時,父母一定不要做出好壞的判斷,只要讓他感覺到你在傾聽和重視就可以了。譬如,孩子從幼兒園一回到家,就向媽媽抱怨幼兒園有個總愛嘲笑他的女孩。如果媽媽回答:”不要總是不停地抱怨,這樣可不好。“孩子聽後,或許會平靜下來,但是副作用是不好的情緒被壓抑在孩子的心裡。如果媽媽換個說法:”哦,看來她那樣做確實讓你感到不高興了。“孩子聽後會感到爸爸媽媽理解他,他也就更容易消除怨氣,感到快樂。如果他為此還哭鼻子的話,媽媽最好不必說什麼,而是把她摟在懷裡。
提示2:要有規律生活
為孩子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雖然不太容易做到,但是一旦固定下來,就會給孩子帶來好處:對事情掌控感覺和滿意度都會提高。也就是說,孩子會更有安全感,也就更容易感到愉悅。譬如每天同一個時間吃飯、洗澡、睡覺會牢固家人之間的關系,也就能讓大部分事情做起來效率更高。而保持刷牙、鍛煉、洗手的好習慣顯然也會更有利於健康。此外,有規律的生活還能讓人的左右大腦得到一定的刺激和平衡。
1 2 下一頁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