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感冒高峰季節,許多家長帶孩子到醫院看病,還沒進診室孩子就哇哇大哭起來,有的被強行打針後哭得臉紅耳赤,甚至發生嘔吐、憋氣。尤其是8個月至4歲的幼兒,因為自我意識開始萌發,比其他年齡段孩子更易表現出緊張和恐懼。專家建議,家長在帶孩子就診前不妨先做足功課,可有效減輕孩子對醫院的恐懼心理,提高他們對醫生的依從性。
要讓孩子了解看病的過程。多數家長因為擔心孩子害怕,帶孩子看病前盡量避免和孩子談論看病的任何情景,然後突然把孩子帶到一個他們完全不了解的陌生環境中。
“這就好像我們大人突然被人劫持了一樣,不知道下面會發生什麼,當然會很恐懼了。”李海浪說,在帶孩子求診前,家長要給他們詳細描述醫院情景,還可以通過做醫生和護士的游戲讓孩子自己體驗看病的過程。
看病時要關注孩子的感受。許多家長將孩子帶到醫院診室後,面對孩子的哭鬧視若無睹,有的甚至會責罵孩子。李海浪講到一個例子:一個4歲的小女孩看病時哭著喊媽媽,可是母親根本不理會她,於是小女孩就開始亂踢亂打。
李海浪摸摸小女孩,問:“你有什麼要說的嗎?”孩子當時有些驚愕,然後模仿媽媽的語氣,講自己有些咳嗽。隨後的檢查小女孩都比較配合。“孩子是需要充分尊重的,她當時就是希望被關注,來解除她內心的不安全感。家長此時就應該多聽聽她的想法,安慰她,或者再通過擁抱等,讓她獲得安全感。”李海浪說。
不要欺騙孩子“打針不疼”。帶孩子就診時不少家長喜歡欺騙孩子。比如明明要打針,嘴裡卻說:“不打針,我們不打針”,結果卻把孩子一把按住,讓孩子扎針。
或者對孩子說:“打針不疼,打針不疼。”有過一次這樣的經歷後,孩子對家長、醫生的依從性就會越來越差,不僅奮力掙扎,有的還會由於哭叫過度出現憋氣,嘔吐。
“看病時孩子的過度緊張,遠比疾病對孩子的損傷大。一些孩子歇斯底裡,拼命哭鬧,消耗體力,加劇病情,對孩子健康很不利。”李海浪指出,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家長如實告訴孩子要如何治療,而且態度堅決。孩子盡管一開始有些哭鬧,但他們發現不得不接受這個結果的時候,會逐漸平靜下來。
(實習編輯:張華仙)
Copyright © 天天健康網 All Rights Reserved